2018年11月27日
口琴雖小,卻能發出千變萬化的音色,何卓彥(Leo)自從19歲贏得口琴世界冠軍後,便成為口琴演奏家,綜觀全港,只有他一個人選擇全職投入演奏事業,「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在許多人眼中,口琴是一件簡單、平民的樂器,他希望能以演出改變這種觀念。多年來,他都感受到社會給予不少支持力量。要持續站在舞台上,最重要是不要失去「那團火」,不要跌入慣性和惰性中,因此他總是給自己不同目標,或者選擇到一個全新環境去,迫自己進步。「只習慣於一路做開的事情時,靈魂就會慢慢離開,因為你不是在增值自己,已經不需要再燃燒靈魂,讓它變得更強大。」
Leo出生在一個熱愛口琴的家庭,爸爸何百昌是醫生也是知名業餘口琴手,更是香港口琴協會創會會長,Leo從小聽口琴長大,學口琴也順理成章。「家中到處都是口琴,隨手就可以拿到。好像身邊的花花草草那樣正常。」6歲正式向香港口琴協會總監李尚澄拜師學習,「一上手已經學得很快,可能是基因遺傳(笑),從來都不覺得它困難。」
遇日本大師開竅
別人很用力才能吹出一個音,他輕易就能做到,進步神速,8歲開始參加沙田區校際音樂節,口琴組只有他一個人參加,因此拿得冠軍,從本地賽到國際賽,每一次他都在前三甲內,十四五歲時準備第一次世界賽,開始碰到瓶頸,怎樣練也練不好,碰巧那時候日本大師和谷泰扶應邀訪港,父親立刻替他搭路請教,頓時開了竅。
「他灌輸了一套很正宗的古典音樂訓練方法給我,因為從前我跟李老師學習時比較放鬆,上堂有時候也未必吹口琴,會畫吓畫,讓我覺得很開心,愛上了口琴。和谷泰扶讓我明白了,吹每一個音色都要吹得非常準確,該小就小,該持續就要持續,吹吸有多快有多連綿,按下去有多準有多平均,乃至用哪個部位發聲,震音用口腔、口唇還是喉嚨,很多基本功都要練習,要演奏得好,在許多位置上都要做對。日本的訓練方式非常有系統和完美主義,雖然很容易會變得死板,但我之前就是不夠死板。」最後他在15歲那年拿下國際青少年口琴大賽冠軍。
他笑言,就算是世界冠軍也不代表什麼,只是在推廣上讓人更容易知道你是誰。從前他參加很多比賽,主要是因為朋友之間的風氣。「我讀英皇書院,口琴隊有首改編自《男兒當自強》的歌,『做世界冠軍,每天要練琴,勁過楊月波,勁過何頡勳』,每次去比賽和練琴都會唱。一學琴就為自己訂下目標,要拿世界冠軍。」
這個目標在19歲那一年得到實現,2013年他參加德國舉辦的世界口琴節比賽,拿下3個冠軍獎項,包括有「世界冠軍」之稱、最高級別的半音階成人獨奏指定曲目組別冠軍,是第二個香港人贏得此獎。他表示,香港有700萬人,一點都不少,出了多個傑出的口琴演奏家,也是理所當然。「口琴歷史只有150年,香港已經有八九十年的口琴歷史,很多前輩在推動,每10年都會出現一個非常出色的口琴家。」
訂下一輩子目標
他笑言,自己性格如工作狂,喜歡的就會非常投入去做,就如他也喜歡打冰球,投放不少時間練習,更曾成為港隊代表。冰球常會讓他受傷,更試過打斷手,手術後第二天,他帶着包紮成一大包、泛紫色瘀血的手,如常上台表演口琴。「我給自己訂下目標,這輩子都會吹口琴,便會很努力去實踐。」
讀書時為了比賽,前3個月每天都會練8小時,一個月前則是每天超過10小時,「是不用上課的,一進課室就會舉手,然後老師就會讓我離開練琴,因為口琴隊拿很多獎,才有此待遇。」全級180多人,他排名170多,後來為了上大學,中六發憤讀書,成績一下子跳至全級排名30多。「那時候覺得只是玩口琴古典音樂的話,在香港是會死的,所以也想找其他生存方法。」
於是他跟從母親當年的選擇,考進理工大學職業治療科,但取得世界冠軍後,他已經成為職業口琴手,經常走堂練習和表演,仍是學生的時候,他已經常在街頭演出,得到不少人主動結識提供演出機會,也帶着口琴流浪,到處表演賺旅費,更獲邀加入正在巡演的阿根廷樂隊,跟他們到不同地方表演。最後他勉強畢業,但因為音樂已經為他帶來不錯的收入,於是就決定全身投入,甚至也沒有考執業牌。「是破釜沉舟」。
曾被音樂家歧視
如今他甚為享受自己的事業,每天睜大眼睛都有所期待,有新的東西要完成。最近他剛完成眾籌,籌得30多萬元,準備推出自己的新一張個人專輯,將會演奏用實驗方式改編的流行曲。未來也有不少新演出嘗試,繼續與不同種類的樂器演奏家crossover。
如今香港全職投入口琴的音樂家只有約10個,但都以教學為主,全職表演的只有他一個,他表示,要成為演奏家,不能只在香港,一定要到不同地方演出。但香港仍是他的根,他更創作了廣東話曲目,自彈自唱出最私密的心情。「在香港發展口琴也不錯,始終是講廣東話,在用母語的地方最舒服。」
從小他的同學都在學鋼琴小提琴,惟有他經常拿着口琴,倒也不覺得自己的樂器是異類。「小時候不會有階級之分」。然而真正感覺到成見,是成為職業口琴手以後,特別是來自其他音樂家和作曲家的歧視。「有次跟外國作曲家合作,他開會時更跟我說,我覺得你的音樂對我們來說不夠『競爭性』。他也沒有聽過我吹,純粹因為這件樂器。」說起來,他仍感到荒謬和忿忿不平。
父親雖然沒有直接教他口琴,卻是他的學習榜樣。「他從小給了我一種審美的價值觀,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他笑言,這一點非常重要,讓人知道要練到什麼地步才算達標。就如弟弟從來不練琴,卻能在國際青少年口琴大賽取得冠軍。「無論是勤力還是靠小聰明,你要知道你的目標。」
雖然他的技術很早已經超越父親,但對音樂的理解不是靠勝負定奪,兩父子仍有很多交流。
何卓彥小檔案
出生年份:1994、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畢業
最高獎項:世界口琴節中半音階獨奏冠軍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德累斯頓管弦樂團的舒曼交響曲 |
上一篇: | 幸運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