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6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七十年代港產片密碼(上)

雖然情感上難以接受,上周寫過,電影這形式終將被劇集取代。說難以接受,因為,我們總覺得電影高級些。外國情況筆者不敢肯定,在香港,觀念根深柢固,其來有自。

首先要釐清,本篇寫的「我們」,參照2016年中期人口報告年齡中位數:43.4歲,即是通稱的七十後,事實上亦頗能代表娛樂消費者。說來奇怪,我們對七十年代電影沒多少集體回憶,什麼李翰祥、王羽、張徹靠從長輩口中聽來,反不及湮遠的新馬師曾、曹達華熟悉,舉個例,同為晚近逝世女星,吳君麗比李菁更多人記得。拆穿了不奇怪,七十後的孩子不可能幾歲便自己跑進戲院,主要睇電視,當時電視一天播幾齣粵語長片,五六十年代電影陪伴我們長大。

高級源於神秘

七十年代被封印了,即使狂熱崇拜李小龍(死於1973年),七十後其實沒機會親睹過他作品,偶逢冥壽重映一下,要待後來影碟發行才得窺全豹,邵氏那邊更等到千禧年天映娛樂成立才解除。我們潛移默化覺得電影高級,高級源於神秘。

封印,當然利益攸關。與一般想法相反,未必愈古典的東西愈雋永愈誠意,1967年TVB誕生前夕的電影往往上畫期只得幾日,遠較現在短,無他,那時沒電視亦缺乏其他娛樂,公餘遣興、情侶拍拖,三扒兩撥容咩易看遍幾條院線,消耗得快,急急換畫,遂有所謂「七日鮮」,粗製濫造來應付求過於供,亦由此反映普羅觀眾但求有戲睇,不太挑剔的。匱乏社會既然要求低,到大氣電波免費電視廣播,新媒體降臨,自然慳得就慳,說什麼電影才具質感才算藝術,通通是知識分子後設,升斗市民眼中同樣聲光影畫、同樣有劇情,電影所受之衝擊非今天所能想像。真善美影片公司1974年推出《瘋狂電視迷》以記公仔箱之盛,由胡楓出資和執導,主演者包括蕭芳芳、呂奇和鄭君綿,從戲名可知,潮流擋不住,由一班式微中的粵語片藝人為競爭對手鳴鑼開道,形同自撰興衰史,幾諷刺。

影視界限分明

收費vs免費,乃電影永恒硬傷,甚至至今如此,如何突出產品特色?當時業界想到的是隔離政策,邵氏最明顯──邵逸夫與利孝和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乎意料沒把自家邵氏電影綠楊宜作兩家春放到TVB播(哪怕稍舊也足以贏盡收視吧),卻放更舊的粵語殘片於非黃金時段充撐,道理不言而喻:想睇電影請另行付費。界限分明,對兩門生意均有好處。與此同時,現役電影人絕足五台山,例如狄龍、井莉不會(或說不屑)兼拍劇集,於是我們認定電影叫明星,高高在上,電視只叫藝員,即使汪明荃、何守信更具知名度。

隔離政策是成功的, 保留好奇心,捱過衝擊期,迎向日後盛世(現時困局另作別論)。七十年代港產片還有種種玩神秘、耍寶的怪招,下篇再談。

相片︰網上圖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