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9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香港的開心指數vs抑鬱指數

有人問:「你開不開心呀?」或較專業地說:「你有沒有抑鬱的情緒?」相信很多人都會「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茫然若失,啞口無言。因為什麼是開心很難有準則,人人的感覺都不同,但抑鬱則有專業的客觀醫學標準去量度。另外,不開心是否等於抑鬱?當然不是!可是抑鬱的人,一定是不開心。

香港和世界各地一樣,時常會有機構調查和公布種種「快樂/開心指數」。這些組織因應着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群組,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數據,所以可能會得出互相矛盾的結論。因為每一個調查報告,都針對社會某一個階層,有管中窺豹之嫌。

最近,「香港開心D」(社企)根據其連續4年的調查結果,公布今年港人的「開心指數」持續上升,由舊年的36%大幅升至本年的49%。這個港人「開心指數」創新高的消息令人振奮莫名。報告指出有六成「打工仔」覺得工作是「樂多於苦」,這個正面的訊息,近來很少在香港聽見。

三成教員嚴重抑鬱

不過,有一個教育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七成的「打工仔」因工作關係,食無定時,影響身心健康;六成人很少有機會和家人同枱吃飯,共敍天倫,容易釀成焦慮和抑鬱。問題的核心是由於香港人的工作時間過長:15.56%的人每周工作時數為50至56個小時;更有9.19%是嚴重「受害者」,他們每周的工作超過56個鐘。

另外,「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在本學年開始不久,公布了一個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報告,當中展示有三成以上的教學人員有嚴重的抑鬱情緒。這個結果成為城中熱門的話題,莫衷一是,引起大部分持份者擔心,因為這個「超高」數字,不禁令人懷疑學校的正常功能是否受損。

最後,又有一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報告發表:今年2至6月期間,訪問了2120名中二至中五的學生,發現超過一成中學生曾參與「起底」(在未得當事人同意下,在網絡上公開個人資料,其中包括照片、就讀學校和感情狀況)。結果,逾七成的「受害者」感到抑鬱和焦慮。

社會科學的研究數據,不同於自然科學,不能構成一個定律或方程式,作為政策制訂的參考當然有用,而絕不能視為金科玉律,因為社會人心不斷隨着時代的轉變而變易。為政者應以邏輯思考去判別這些研究報告的可信性,摘取其菁華作為施政指南。

有報告指出香港長者的「開心指數」比年輕人高。綜觀本地20年來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轉變,青年所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學業和工作繁重、向上流的機會(Social Mobility)大幅收窄、生活質素下降、置業安居恍如空中樓閣、結婚生子難關重重……反觀,香港政府對老人的照顧比前進步,例如增加生果金和醫療券的金額,還有2元乘車優惠。

至於更多港人因工作壓力大而有抑鬱症是否可信?根據醫管局的數字,精神科求診的個案逐年上升,情況日益惡化。當然香港自回歸以來,人口增長加速是客觀的事實。然而,是否市民的教育程度提高,對精神健康的重視較前加深?事實上,世界衞生組織在2000年,因應全球社會環境的轉變,推算出抑鬱症於20年後將從「第四位疾病殺手」上升兩位,僅次於心血管病。筆者認為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急速,壓力從四方八面而來,當然不能幸免於世衞的預測之外!

網絡校園欺凌日多

香港學生除了要承受長達十數年的考試壓力外,現在還加上「網絡欺凌」。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稱,本地的「網絡欺凌」有上升的現象,2016至2017年間,該署接獲的投訴個案上升達一倍,顯示四分一學生曾遭受「網絡欺凌」。在英國,有學生因不能忍受「網絡欺凌」而自殺。現時,有些學校和家庭都不是兒童成長的安樂窩,不能遮風擋雨之外,還可能是欺凌的「鬥獸場」。

根據外電的報道,南韓的校園欺凌事件蔚然成風,不但弱勢的學生成為受害者,連部分老師也成為強悍的高中學生的獵物。這些老師受到語言暴力,甚至肢體衝擊的壓力,無可奈何。最可怕的是這種歪風竟然蔓延至高小。老師自顧不暇,又怎能保護受虐待的學生呢!

筆者相信香港的校園欺凌情況不會像南韓這樣嚴重,但老師的精神壓力則不遑多讓,所以教協的調查結果應該不是無的放矢。香港政府在九七前後陸續推行大大小小的改革,老師要有十八般武藝才能應付。本來當局要求教師不斷進修是無可厚非,但把教學目標本末倒置則是愚不可及,例如剛畢業正在找尋教席的教師要考取「導遊牌照」,以方便帶領學校眾多的「遊學團」;有青壯的「合約老師」,為了要成為「常額老師」,努力自費考得「潛水員牌照」,以安置學校魚缸培殖出的珊瑚BB到海底。

上述「非教學」工作的例子不勝枚舉。香港數以萬計的中小學老師面對接踵而來的新挑戰,見不到隧道的盡頭,內心的焦慮令他們將面對「負重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把駱駝壓到跪倒傾頹的慘況。試想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老師自身難保,又怎能執行真正的教育工作──傳道、授業和解惑。

筆者不是完全否定壓力對工作的好處:正向的壓力能鞭策人們,盡情發揮潛能,使工作日臻完美;全無壓力的環境使人渾渾噩噩,一事無成。壓力和效能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效果。壓力持續增加,達到臨界點,使人的情緒從正向變為負面,效率不升反降,成為抑鬱的淵藪。

面對這個積重難返的局面,市民要自求多福,放開心情,互助互愛,多做有益身心的運動,樂天知命,以抗衡抑鬱症的襲擊。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向兒童提供安全的環境,使他們有被愛的溫暖感覺,對人生有美麗的憧憬和自信心。

如果學童能有系統學習「精神健康教育」,一早打好免疫基礎,他們的「開心指數」必然高企,有能力對抗焦慮和抑鬱的魔爪。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