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
在學理上共鳴是指「發音體因受到與本身振動頻率相同的音波影響,產生自然發音的現象。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放在一起,敲擊其中一個使它發出聲音」。
閱讀時遇上好書正因「頻率相同」會產生共鳴,是次看的就是沈祖堯教授的著作《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這本書精妙之處,談的是教育的本質,生命的模塑。沈教授書中的分享,有的雖事過境遷,已成歷史,但教授所表達的,所堅持的,所相信的,所造就的,是那麼的歷久常新,供讀者反思。
感恩香港中文大學曾有這樣的一位校長,感恩香港有這樣的一位教育家。沈教授曾在教育界所做的,不是過去,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
談及中大「好老師」
書內其中一篇為〈向老師致敬〉,談及中大的「好老師」,沈教授指好老師是不會強塞資料給學生以傳授知識,也不會以機械性的評核方法來衡量成果。這些老師與學生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他們的教學方法多元。而最關鍵的是,他們都用心去教。沈教授說的彷彿簡單而俗套,可能未入讀教育學系的學生,甚至一般人也能道出,然而觀乎教育現場,這話確有深度,過來人定必有同感。
沈祖堯教授談及「好老師」的特質,就是在講學時會運用他們的智慧、感情、精神,以及有血有肉的自身,這正正是「教人」與「教書」的最大分別。對於持有大學學位,在學業上學有所成的教師,要教授知識並不困難,而好老師所擁有的,就是那顆育人的心,這使教學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深度,而知識層面的傳授,只是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已。
還有,在教育界經歷了好一些日子,沈教授所欣賞的好老師富有「不會計較時間、薪酬,而且由於對教學懷有熱誠,他們不會認為年復年地做着同一件事是苦差」。這些「好老師」的要素,我從我校的優秀老師身上,一一看到,亦絕對是這樣,她們以心教人、以身立教。她們的教導不只在教室內,課後與學生的緊密接觸,照顧到學生的學習需要,有十分良好的師生關係。還有,這些老師不單單是做好自己,而是把其經驗在有意識與無意識(自然而然地),以身教言教滲透於同儕之中,這傳承是學校、學子之福。在此,衷心向她們致敬!
亦祝願沈校長「畢業後」的生活美滿,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產生不受時空地域限制的「共鳴」。
作者為聖公會梁季彜中學校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喚醒學生心中巨人(三) |
上一篇: | 英倫學校 兩大「潛力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