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8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皇后自殺的啟示

每年9月10日定為「世界防止自殺日」,今年是上周一,當日「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發表了一個統計報告,其中某些數據值得社會各界關注:本港2017年的自殺率是100000:12.4(即10萬人有12.4人自殺身亡),較2016年微跌0.1%;但15至24歲的全日制學生自殺率出現急劇上升的趨勢,4年間(2012至2016年)升幅達76.1%。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所有持份者都不能掉以輕心,不但要反躬自問,還要檢視現行考試制度的優劣,因為香港文憑試DSE正是2012年開始。

香港回歸之後,考試制度從「五二制」改為「六年制」是其中最大的社會變遷。從此香港大部分的適齡青少年,都要強制在學校學習同一課程。當然這個組別的自殺率突然飆升不能完全歸咎於學業問題,還有感情、家庭、生活環境和財政的困厄。俗語有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尊貴的人類。其實,上天的創造是一視同仁的,任何人如果失去「生存的希望」,即是「絕望」,自殺的動機便會蠢蠢欲動。

遠因近因觸發點

現在於中港熱播的長篇宮闈連續劇《延禧攻略》正進入高潮,上周一的劇情剛巧是貴為皇后的富察氏竟然墮樓自殺。當然《延禧攻略》和《三國演義》一樣是「三分相似,七分虛構」。筆者引用這套電視劇去說明自殺的原因,只是希望普羅大眾較容易明白和掌握。

話說美麗活潑的富察氏,二八年華時已被選為寶親王(後來的乾隆帝)的嫡福晉(正室)。大婚之日,當時的皇后給她連串嚴厲的訓示:將來作為宮中之首,要規行矩步、莊敬自約、恩威並施……才能母儀天下。雍正暴卒,寶親王順利繼位,她便成為年輕的皇后。可惜,她的長子(二阿哥)夭折,傷心欲絕之餘,種下自殺的「近因」。

一般研究認為人類自殺的動力可分為3種:遠因、近因和觸發點。當然,還有小部分是一時衝動的個案。

劇中的主角宮女魏瓔珞,在戲劇上是襯托皇后(就如《紅樓夢》中晴雯之於黛玉)。富察氏的理想生活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甚至是放任不覊,就如瓔珞一樣口不擇言,敢於冒犯皇帝。她當了「一國之母」後,雖然能履行職責,被稱譽為賢后,但精神壓力則日積月累,造成長期的抑鬱和焦慮,因為深宮的生活和她的個性大相逕庭,這就是富察氏自殺的「遠因」。

劇中說她無懼身體欠佳,冒險為皇帝生下第二胎(七阿哥),但因宮廷鬥爭,這個可能是下任皇帝的嬰兒慘遭燒死(據官方資料,七阿哥是因病夭折)。皇后對愛子連番夭折痛不欲生,而皇帝因政務繁重,無細心安慰撫恤,在絕望底下於高樓躍下身亡。從現代的精神病醫學觀點看,她很有可能患上嚴重的產後抑鬱症,這就是前文所指的「自殺觸發點」。

我們現在由電視熒幕回歸現實世界。香港人,特別是青少年的自殺原因,和戲劇中的情節實有部分雷同之處。

近年,香港人的自殺率普遍下降,但15至24歲的全日制學生自殺率則反而急增。社會人士都大惑不解,認為所有教育界的持份者都責無旁貸。

畫虎不成反類犬

筆者認為在眾多制度中,香港的教育制度改變得最頻繁,涉及的公帑花費也是位居前列。在上世紀末,未回歸以前,教育改革的準備早已箭在弦上,但經歷數十年的試驗,有人認為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第一,前線教師精神狀態欠佳,尋求精神治療的人數在各專業界別中獨佔鰲頭。

第二,莘莘學子自幼稚園至大學都要應付各方面的壓力,特別在學業方面,更是飽受煎熬。

第三,部分家長仍然冥頑不靈,死抱「望子成龍」的心態,百般催逼,要子女「贏在起跑線」。

第四,教育和考試制度的改革,令人懷疑有政治目的外,似乎是較看重既得利益者的好處,而忽略了廣大中小學生的「愉快學習」。

奠定學生的成長基礎,必須有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否則可能造成不敢上學的症候群(School Phobia / School Refusal),長此下去會釀成抑鬱和焦慮的情緒,以及身心症。這種不良的「精神基礎」便是各種精神病的「遠因」。

至於「近因」,多是在應付重要考試的「磨練」中,生理和心理上都吃不消。在「自殺觸發點」上,大部分是學生因為考試失敗,在大考/公開試放榜成績未如理想,內心自責,恐怕辜負父母的期望;不敢在同學面前抬頭,怕被恥笑和欺凌。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人生和舞台上,都不斷有人以自毁作為了結,這種不幸事情無可能杜絕,但絕對可以減少。現在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的趨勢,主要的責任應落在父母和教育制度身上。他們是培育兒童成長的「操縱者」,成敗得失,不在於將來下一代是龍是蛇,而是能否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最重要是一早打穩精神健康的基礎。

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調查了3669名小五至中四的學生,發現四成受訪者「感到不幸福」,年紀愈大「幸福感」愈低。中三是學生正常成長的關口──面對DSE的選科,以前的學制靈活性似乎較大:中三畢業不想呆在學校的青少年,可以出外找工作或學習實用技能;中五會考的同學,不想進大學的,出路多的是,相較現在鐵板一塊的制度,那時青少年多了兩個「逃生」的活門,可免受更多的挫折,減少抑鬱和焦慮的累積。

兩方面打好基礎

打好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基礎,要分開兩方面來做:一是給他們「愉快的學習」,免於考試的勞役,以消除不必要的壓力;二是在高小和初中,教授有系統的正規「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筆者深信上述兩者可以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防疫能力,有效遏制自殺的3種動力。

港大的報告提出一個嚴峻的「指控」:學校作為預防學生自殺的屏障,協助識別並支援有情緒困擾的學生,已逐漸失去往日的功能。「救救孩子」的重任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