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21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運動、社交與精神健康

2018年是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成立15周年紀念,本會將會舉辦一連串活動誌慶。首項活動是「香港精神健康足球盃」,剛於8月12日及19日在沙田石門傑志體育中心進行,賽事剛好在前兩日圓滿結束。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成立於2003年,當時正值香港受「沙士」(SARS)蹂躪,全港市民人心惶惶,大批醫護人員和市民染病,被迫接受強制性隔離,最終總計有299宗死亡個案。當時市民的情緒陷於低谷,市面一片蕭條,人人自危,香港這顆「東方之珠」頓然失色,夜間彷彿一座「死城」。適逢同年天皇巨星張國榮在中環墮樓身亡,令港人冰冷的心情雪上加霜。有識之士都希望引領香港走出這個「死蔭幽谷」。時任立法局議員和醫學會主席勞永樂醫生(已故),當年邀請本人出任「精神健康」的召集人,希望透過各種活動和講座,在各大傳播媒介宣傳「正能量」,使市民有正面的思考,振奮人心,撥開愁雲慘霧,恢復香港人的活力及自信心。本人心感獨力難支,於是便廣邀志同道合的各界專業人士成立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希望群策群力,協助市民共渡時艱,並建立良好的精神健康。

15年來本會都在各方面履行成立時的使命──促進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但隨着本地社會環境持續複雜化,香港也和全世界一樣,普通精健障礙(Common Mental Disorders)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至13.3%。因為基於各種原因,患有CMD的人很多都不會主動求醫,要等到病情惡化,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時才肯看病,不但費時失事,而且錯過了治癒的「黃金時間」,所以本會除了積極參與認識精神病的教育和宣傳外,還努力營造抵禦精神襲擊的社會氛圍——運動和社交。

缺乏場地

最新一期《刺針精神科》(Lancet Psychiatry)發表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每周要有固定運動3至5次,每次持續45分鐘,但若運動量遠超150分鐘,情況可能會適得其反。上述的研究新意不大,世界衞生組織早已有相類似的建議。其實一般人的運動形式和質量應該各適其適,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適當的運動有助促進精神健康,減少誘發情緒病,是所有專家的公論。

為什麼為數不少的精神病人明知運動對身體有益,但都置若罔聞,拒絕醫生的囑咐呢?很多病人都被怠惰的心理束縛,未能自動自覺去做運動,尤其是孤身一人,運動的趣味便不大,使他們沒有足夠的原動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人和朋友熱情的鼓勵,最好是陪病人一齊做運動,而群體性質的活動更加理想,例如筆者參與超過半世紀的足球運動。足球可能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從今年在俄羅斯舉辦世界盃的盛況就可見一斑。參加足球運動的過程牽涉很多社交行為,包括賽前的訓練準備、比賽期間隊友之間的合作和默契、賽後的檢討和勝利後的慶祝,都會經過很多人的接觸和互動,而這一連串的活動模式,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均有很大好處。本會以足球運動去推廣精神健康,亦得到其他組織支持,可是期間亦遇到不少困難,其中尤以缺乏適當訓練和比賽場地為主。

參加香港職業足球聯賽的球隊,每年班主投資不菲,但本地足球水準每況愈下,這和缺乏場地不無關係。職業球隊的發展受制於球場不理想的質和量,而業餘球隊在這方面的困擾更大。對付這個棘手的困難,筆者又要重彈「四不一無」的老調:「一無」是香港沒有統籌機構去支援精神健康運動。

現在幾乎所有足球場的管理都由康文署負責,所有市民和機構都要透過其租借機制預訂場地,可惜政府措施有不少漏洞,給很多不法的「黃牛黨」鑽空子「炒場」,牟取暴利,直接打擊正當用家的利益。有關當局曾修訂租借方法,企圖遏制炒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管理員強制訂場人士在使用設施時段親身到場,並要出示身份證。「黃牛黨」見招拆招,派「專人」到場應對,增加的成本便落在消費者身上。據說「黃牛黨」最近日趨活躍,明目張膽在網上招兵買馬,以日薪200元的酬勞招攬各區「跑手」遊走全港體育館,在凌晨3時便排隊「搶場」,再以幾倍價錢炒作轉售。

未見行動

康文署本年6月推行「草地足球場抽籖」試驗計劃,以回應社會的訴求,相信專業的「黃牛黨」會以漁翁撒網的辦法拆解政府的措施。因此,紓緩場地供求緊張的現象相信不能在短期見到。

簡單而言,問題的核心在於場地不足衍生出的供求失衡,政府又沒有優先使用的政策,使最需要幫助的人「望場興嘆」。政府在2016年宣布委任楊德強為體育專員,負責推行統籌體育政策,協調政府各部門和體育總會的工作,使本地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上述的「三化」目標當然十分理想,但實際行動仍然未具體出現,藍圖流於空中樓閣,不能應付社會殷切的需求,例如推動將軍澳一期堆填區成為足球訓練中心,仍然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加上交通不便、配套未齊全和路權的爭議,所以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

恒常的運動和社交接觸對促進精神健康有莫大的裨益,很多志願團體都朝着這個方向舉辦相關的活動,去幫助病人紓困,但都苦於「無用武之地」。

筆者希望以黃仁龍為首的檢討委員會盡快建議成立一個統籌組織,解決「一無」的死結,將體育專員也納入其中,把「三化」變為「三位一體」,集中力量促進運動和社交活動,成為香港市民的普遍習慣,甚至形成「本土文化」,以營造一個保護網去抵抗精神病的來襲,遏止它的蔓延及協助病人擊退病患。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