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11日

葉建源 教育講論

學費申請調整機制 防止「收費學校」濫收費

本港現時合共有二百多間收費學校,當中有過半學校於本學年向教育局申請並獲批加學費。這批收費學校的數量、學費加幅近年均呈增長趨勢,因此「學費調整」已不再是以往的個別事件,更成為現時教育界、家長們關注的民生事項,除牽涉學生是否能公平入學、教育質素是否符合高昂收費,亦有關政府公帑運用的原則。

就此,申訴專員公署(專員公署)日前宣布,公開邀請公眾就教育局審批「學校調整學費申請機制」提供資料及意見,對於公署主動調查,我認為這是一個好開始,亦是一個良好契機去讓我們檢視及監察現時的收費情況,防止學校濫收費。

本港於2017/18學年共有1087間中、小學,當中有241所學校向學生收取學費,這批學校分別為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及國際學校,佔全港學校總數的22%(個別直資學校未有收費,但數量不多)。同年就讀上述三類學校的學生亦有138154人,約佔全港692853名中小學生的兩成,意味每5名學生就有1人是入讀收費學校,數量之多,不容輕視。

學校加費頻繁

學校現時如欲調整學費,就須按《教育規例》(第279A章)第IX部「費用及收費」的規定,向教育局申請,並獲得教育局常任秘書長事先以書面批准。相關指引亦提到,學校如打算於新學年調整學費,便須向教育局提供「申請學費調整的理據」、「學校的財務狀況」,亦須就有關事宜「與家長溝通及回應家長關注」。

這意味教育局在決定學校是否可以增收學費時,除了有一個既定審批程序,亦掌握了學校申請加費的理據及最終決定權。

但是,雖然教育局手握決定權,審批時卻顯得相對寬鬆。據教育局2017年9月公布的資料,局方去年就收到並批准了147間直資、私立、國際學校調整學費的申請,獲批加費學校的數量已佔全港同類收費學校的六成。

在學費增幅方面,去年47間調整學費的直資學校,加幅普遍有4至6%,最大加幅更達50%,有傳統名校學費加幅就由15000元加至18000元。至於學費水平更高的國際學校,44間申請加費的學校有33所的學費加幅不多於6%,但亦有11所加幅為6至20%;有國際學校調整學費後,可向學生收取每年19.7萬元的高昂學費。

從未公開理據

可是,一如申訴專員公署所言,現時教育局就學費調整的審批制度是「欠缺嚴謹透明」,公眾甚至出現「該些調高學費申請往往輕易獲批」的質疑。這情況其實正正源於教育局整個審批學費調整的過程完全不透明,作為市民、家長,我們無從得知學校申請加費的理據,亦不知道教育局以什麼準則、條件、要求去審視相關加費申請。

筆者亦曾經收到國際學校家長的求助,指其校打算調高一成學費。該名家長直言加費令他們百上加斤,甚至形容自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雖然教育局其後向我澄清未有此事,但結果亦反映家長對校方是否調整學費、調整幅度等資訊一無所知,未能反映意見。

涉及濫收之嫌

此外,另一值得關注的情況,就是現時不少國際學校均設有如「提名權」、「學校債券」、「學校建設費」等收費名目,動輒便向家長收取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特別費用,收費之高,令不少家長咋舌。這些以不同名目收取的費用,顯然與學生的入學機會有關,個別學校亦會因應家長是否繳交特定費用,而優先安排學生入學或面試。

可是,現時政府卻亦未有把這些「費用」當作學費,因此亦未有就此進行規管; 這批學校當中,亦有不少學校是同時獲政府免費撥地或提供免息貸款,即獲得政府公帑支持。試問,該批學校在收取公帑資助、高昂學費時,為何又可在政府未規管下收取額外費用,甚至根據費用而影響收生?做法明顯有嚴重濫收之嫌。

作為家長,相信亦希望對學校收取高昂費用時有一定知情權,例如費用的用途、費用與教育成效是否成正比等,但現時教育局卻對此未有任何跟進 。

我建議,現時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收費學校向教育局申請調整學費機制 時,亦可同時將上述情況納入作是次調查及檢討的範圍,一來可監察學費升幅是否適宜,二來亦可堵塞部分學校以不同名目濫收費用的可能,有助提升及保障本港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質素。

撰文:葉建源_立法會教育界議員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