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3日

陳偉佳 直資人語

調整學費與監管

近來輿論上出現有關直資學校、國際及私立學校增加學費的討論。主因是申訴專員公署接獲投訴,於是主動就這三類學校的申請加費機制向教育局提出展開調查,主要聚焦監管學校加費的制度。

依循嚴謹機制

就直資學校而言,所有學費調整申請必須遵從教育局要求,依循嚴謹且透明的機制辦理一切程序,凡調整學費計劃必須在半年前向教育局提出。而之前不但要交予校董會審批,也需諮詢家長,更需於學校所有對外渠道公布,讓持份者知悉。

一般而言,學校加費的比率如只按照通脹會較易理解,從而也易於獲批;若學校加費數字高於當年教育局制定的準則,就現實情況,學校多數出於以下理由:學費一直偏低,需要額外增加學費維持營運;又或者在不加費的情況下,學校恐出現虧損。如此,那就必須諮詢所有家長,而當中更要提交學校的收支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等予局方,而局方更會詳細審視當中異常情況及校方解釋。正面來看,申訴專員公署展開調查行動是正常不過,能讓公眾知悉直資學校加費準則,實屬好事。

然而,有關行動在社會引起迴響,更有聲音認為直資制度的出現造成教育不公,並認為直資製造貴族學校,對公平教育產生負面影響,討論層面甚至去到直資制度的存廢。這些言論有點失焦,偏離申訴專員公署展開行動的原意,對教育生態沒有帶來任何好處。

直資制度實施近三十年,推行初期的重要目的是建立更健康、完善的私立教育體系,讓家長有更多選擇;同時增加學校營運的自由度,使學校在靈活的體制下,達致效果最大化。由出現早期至今,直資體制隨着時代變化經歷不少優化調整,尤其在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監管方面,經歷了《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五號報告書》的鍛煉,發展了企業經營模式的監管和指引,雖有別於津貼學校,但絕不等同沒有監管,只是模式不一。

直資學校採用「不選不派」原則,每個學額的平均成本與資助體系學校相同,並沒有令政府衍生額外支出。因此直資學校的經營實際上建基於收生狀況,取決於學校的辦學質素,家長成為學校最大監管者。

部分直資學校開辦國際課程,為本地學生提供多一個渠道。透過直資學校升學,所有階層的學子均有機會以本地學費修讀國際課程,而政府毋須額外付出一分一毫。不單如此,清貧子弟更可申請學費減免或獎助學金,換言之,直資制度提供了階梯讓清貧學生擴闊升學界限。在剛出爐的IB、GCE成績,一些直資學校比國際學校毫不遜色。

我歡迎不同持份者包括公眾及申訴專員對直資學校的鞭策,有助完善直資體系,貢獻香港教育發展。但私立及國際學校由市場主導,與直資學校不可一概而論。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