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相傳諸葛亮曾撰寫《孔明兵法》,雖然是古代軍事理論,但活用於現代社會中,也讓人受益不淺。這部兵法作品分五十篇論述,筆者將其每篇語譯,並把部分簡化成「魚骨圖」。今期續談第二十五篇至第二十九篇。
第二十五篇: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語譯
凡是能響應民心去討伐邪惡勢力的,那麼,他的威望黃帝也不能比;凡是能借助民眾的力量去爭取勝利的,那麼,他的功勞比商湯和周武王還大。若能仔細分析,總結經驗,再加上德高望重的威勢,那麼,即使擁有萬人之勇的猛將,也一定可以戰勝他,天下英豪也會誠心歸順。
天勢地勢人勢
第二十六篇: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孛彗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
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語譯
用兵要利用的形勢有三種:一是天勢;二是地勢;三是人勢。
天勢,是指日月清輝明亮,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正常運轉,沒有彗星(又稱:掃把星)滑落的災禍徵兆,而且風調雨順;地勢,是指城池高深,山崖陡峭,洪波大浪,澎湃千里,山洞深不可測,小路曲折迂迴;人勢,是指君主聖明,將領賢能,全軍將士講究禮義,士兵誓死作戰,而且糧草充裕,武器堅銳。
善於領兵打仗的人,會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條件,乘機進攻,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第二十七篇: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鬥,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
三軍數驚,士卒惰慢,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語譯
有才智的人在上指揮打仗,才智欠缺的人在下聽從命令,這樣就能使全軍上下心悅誠服,士兵敬畏有加,用勇敢的拚殺相互激勵,用威武不屈相互勉勵,用刑罰和賞賜相互勸勉,這些是必然勝利的徵兆。
如果士兵懶惰散漫,屢屢驚慌,部下沒有禮義信用,對刑罰毫不害怕,用敵人的勢力互相恐嚇,相互間對私人利益斤斤計較,所叮囑的都是些祈禱神靈保佑、保命消災的話。所傳播的都是些擾亂軍心的妖言惑語,以上這些都是必敗的徵兆。
下放賞罰大權
第二十八篇:假權
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繫也,福禍之所倚也。
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鬥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衞也。
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語譯
將帥左右着士兵的命運,關係到全軍的成敗,決定着到底是災禍還是福祉。
如果君主不把賞罰大權交給將帥,就好像拿繩子捆住了猿猴的手腳,卻又要求它跳躍敏捷;又好像用膠水黏住離婁的雙目,而又要他分辨顏色,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把賞罰大權轉移到權臣手中,將帥沒有賞罰權,那麼,士兵就會苟且偷生,自私自利,誰還有心思去打仗呢?就是有伊尹、呂尚那樣的謀略,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功業,也難以保護自己。
所以孫武說:「將帥在外作戰,可以不接受君命。」周亞夫也曾說:「軍隊中只服從將帥的命令,不聽命於天子的詔令。」
第二十九篇: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縱後之;死者,哀而葬之;傷者,泣而撫之;饑者,捨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語譯
自古以來,善於統領軍隊的將帥,對待士兵就如同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如果有困難就身先士卒,有功就甘居士卒之後。士兵戰死,悲痛地哀悼並加以厚葬;士兵受傷,就用真情安撫他們;士兵飢餓,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士兵寒冷,脫下自己的衣服讓他穿上;士兵有才能,對他以禮相待並加以重用;士兵勇敢,對他進行賞賜,並加以鼓勵。將帥能做到這些,則戰無不勝。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之吉凶 元首之命 |
上一篇: | F.R.S打破睡衣與時裝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