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於6月13日撰文指出基層醫療中的3層預防:「第一層預防是指預防疾病發生,協助市民改善生活習慣……第二層預防是協助病患人士『病向淺中醫』……第三層預防是長期病,只要妥善管理,就能預防病情惡化,並且幫助病者復康。」本文將討論此3層投資健康的內容、資源分配與營運模式。
一、醫社共創新思維
6月23日,港島東醫院聯網舉辦了第十三屆「醫社合作研討會」,報告創新思維於:共享數據、智慧健康;「康雲@健康計劃」;醫社並肩、關愛共傳;「躍動晚晴──抗抑鬱」;「家、友、導航」;「抱緊我,讓我飛」;逆轉「機」齡@社區;由「它」到「他」到「他們」等等,而東區「醫社夥伴」的策略可作參考:7個平台、11個專科小組、14個轉介方法、健康資源網、出院後支援、病人與家人之賦權、服務協作流程指引等。
葵青區17所長者中心(包括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及6所母嬰健康中心亦可仿效提升服務,加強醫社合作。醫管局其他的「醫教社同行計劃」、「家居社康護理」、「病人自強計劃」、「護訊鈴」、支援善終病人等服務及新出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亦可在葵青加強,發揮協同效應。
二、家庭醫生外判
第二層的「一人一家庭醫生」便是這網絡的樞紐,醫管局的「醫健通」已儲存不少醫療健康資料,若一年內檢查葵青區內的8萬多名老人,估計最多需要40名醫生,每周檢查40人,便可分辨高危人群,做出適當的分工。
減少重複醫療
衞生署每區一所的「長者健康中心」需要家庭醫生的參與。若使服務「全民化」,可根據現有服務的「單位成本」「外判」。
醫管局與私家醫生合作,在地區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然而反應不佳,因為補貼的款項不夠承擔藥費,且病人擔心日後轉回醫管局跟進時有困難,所以政府亦要資助貧窮市民及增設「綠色通道」的轉介服務。全港73所普通科門診,有6所在葵青,可否也用「外判」方式經營?或「內判」加長診症時間,一周7天,由早上7點至晚上11點,來適應病人的作息時間以達到「病向淺中醫」的減低成本目標?
三、社區健康中心=地區康健中心
醫管局已在3區開發了「社區健康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re),處理住院前後的服務。因此,在葵青試點「地區康健中心」應與醫管局合作,統一功能,優先在葵青覓地興建一所中心。而有社區醫生已創辦社企用「老友所醫」作線上、線下診症,這類生力軍應被邀請參加這個全民個案管理平台,減少重複問病診斷所浪費的時間與金錢,以及治療方法與用藥的重複和相沖。
個案管理網絡
醫管局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已成功減少急症求診、入院及住院人數,「賽馬會安寧頌」亦在社區建立家居及義工照顧模式。香港老年學會及救世軍由賽馬會資助的「安老院舍完善人心」,正等待政府撥款從而推廣至全城及包括私營院舍。
現在擁有知識及資訊的人便可獲得不同的服務,但對於知識較低、貧窮的「隱士」則未必能夠受惠。若要服務適當分配,必須使用電子網絡進行「個案管理」,擴展「醫健通」,與「醫福社校房」進行溝通,實現實時服務,也可作為大數據深度分析的風險評估。食衞局在e-Health系列中已發展不同預防醫學的項目,如戒煙、癌症普查等,而醫管局亦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公私合作和醫社合作項目,在邁進「雲端健康管理」中,可否合作建構這個全民個案管理網絡,供全部服務提供者及使用者應用?
基層醫療3層服務需要個別與整體統籌進行,困難重重,必須有一個機構協調各方並進行策劃、管理、評估,並根據風險大小及項目成本效益決定公費資助的優次與百分比。因此,「基層健康服務管理局」也是不可或缺的。衞生署剛出爐的「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與其9項目標正明確地指導地區康健中心的關鍵績效指標。
減低醫療負擔
2016年全港貧窮率19.9%,長者貧窮率44.8%。香港施政方針很明確地說:「沒有人會因為貧窮而不獲醫療服務。」因此,上述服務的長者中有約45%需要政府支援,有望此新的「管理局」可理順各部、委的工作範圍,整合3層服務,投資健康,減低全城的醫療負擔。
撰文:黃譚智媛教授_前醫院管理局總裁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