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8日

潘天惠 訪談錄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
小時赤貧想死 今日絕不離地

港府高官好多堅離地,不懂民間疾苦,落區時全程坐開篷巴士,不懂使用八達通甚至連急症室收費都要問人,難怪政策如同問人何不食肉糜,但凡事總有例外。

「我教子女要懂得在高級餐廳點菜,但在大牌檔也一樣吃得自在。」可能是目前政府內最貼地的官員,出身赤貧的林正財醫生小時候住泥屋,日日帶空飯壺返學,到中學仍只有一條西褲,曾經極度自卑,想過了結殘生,足足花了10年時間才能抬起頭來,終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如今是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冀把基層聲音帶入行政會議,毋忘初心,堅持貼地。

「第一次拍攝紀錄片,幾有趣,試過拍一個走路的鏡頭,拍了10次,與過往做對談、演說的節目大不同,但所見所聞都是當地真實的生活,獲益良多。」身為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早前林正財為了香港電台節目《樂齡帥靚正》走訪西班牙小鎮阿里坎特,看看當地的老人家如何活得寫意,順道取經帶回香港。

幸福會雷同,悲傷千萬種,香港目前約有30多萬貧窮長者,差不多每3個老人就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而且60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自殺率高企,相當於歐美先進國家的2至3倍,情況觸目驚心。

「在西班牙,政府部門之間同樣存在溝通難的問題,但至少是有商有量,願意用破格想法設計服務。」林正財是兒科醫生,早年於伊利沙伯醫院工作,隨後轉到播道醫院,多年來堅持在門診與市民接觸,並在特首林鄭月娥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已與她結緣。

「當地的長者居是其中一個值得借鏡的地方,每4個老人就同一個青年同住,打破沉悶的生活框框,但當中涉及不同政府部門,需要做好協調工作。」他認同香港也可效法,障礙不是硬件,而是人。「因為長者屋的概念偏離目前政策,所以管青年事務的部門要肯踏出一步,同樣地管長者事務的部門也要肯行出一步,否則難以成真。」

西班牙長者屋

西班牙長者屋是以租金吸引年輕人入住,需要白紙黑字簽約,規定每星期要有4小時陪伴屋內長者,林正財露出雀躍的眼神:「說到尾,合約只是象徵式,4小時是避免妨礙青年人工作,當他們建立關係之後,我見到真心的愛和關懷,青年人覺得長者是親人和朋友,陪伴時間遠遠超過4小時,自然產生到人與人之間的化學作用。」

「舉例說,青年人除了為長者的生活圈帶來生氣之外,我親眼見到長者吵架時,後生仔原來可以成為和事佬,緩和現場緊張的氣氛,試想像一下,如果屋內只有一班長者生活,日日家嘈屋閉,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當然,他們最初選擇租住時,的確是受到便宜了三分一至二分一的租金吸引。」他喝一口水,再說:「西班牙的經濟不比我們好,一樣有孤單長者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流連,但在一個早上,節目安排了我們隨機與街上的老人談天,哪怕沒有翻譯員隨行,言談間我也感受到他們是快樂的。」

由安老事務委員會成立開始,林正財已經參與其中,目前也是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主席,他承認要突破現存的官僚體制知易行難:「如果我們一直將社區服務分割,長者去老人中心,青少年去青年中心,其實會導致社會資本減少,社會上不認識的人建立互信互助,社會結構需要不同年齡階層結成蜘蛛網,這樣才可以善用社會資本。」

「有時候政府在討論一個議題時,已經預計到不會發生什麼,因為一個事務委員會必須安放在一個局內管理,一個局通常只關心份內事,其他局不太在乎你的意見,而安老事務委員會安放在勞工及福利局,所以要做到跨局的工作,需要花很多、很多心機。我之所以加入行會,原因是行會理論上是跨局工作,可以用超然角度看待不同政策,於是便答應特首的邀請。」在其位、謀其事,出身赤貧的他,答應在行會內為基層市民發聲。

幾十年前的新界被視為鄉下地方,林正財一家七口住在元朗錦田的泥屋,爸爸本身是三行工人,與媽媽一樣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他中學考入英中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完全靠寒窗苦讀,不僅是全家唯一的大學生,更是小學全班僅有兩個能出城升中的「高材生」。

「點窮法?全家人餐搵餐食餐餐清, 米缸經常空空如也,家住的泥屋最近去非洲扶貧時重遇過,但爸爸手工好,起出來四四方方,已經比其他屋更精緻,可是當時處於低窪地區,一年至少水浸2至3次,每一次都浸過屋頂,我們全家人就要漏夜跑上天主教堂避難。」他邊回憶邊說。

曾有自殺傾向

林正財讀小學四年班時,林爸爸遇上意外失去工作能力,只靠母親一雙手撐起一頭家。

他吸一口氣再細說兒時苦況,「此後生活更苦,我是最大的兒子,以前同學仔帶飯壺上堂,我也帶,但裏面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用來帶營養餐回家給其他細佬妹食的,還記得營養餐好難食,如果附送一個橙已經是稀世珍寶,老師知道我是貧苦人家,有時候會分半隻鹹蛋和半條臘腸給我,我會咬一口,之後留給家人吃。」

貧窮不可怕,最可怕是令人失去自信和希望,繼而陷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我有幸過了升中試,前往九龍升學,開頭幾年真是適應不了,彷彿是兩個世界,即使當時離開錦田暫住家姐在土瓜灣的居所,但總覺得格格不入,成績極差,加上非常自卑,導致產生自殺傾向,日日盤算如何尋死。」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林正財如今能夠雲淡風輕訴說往事,只因完全解開了心結,坎坷過後有艇搭。「中四返教會信耶穌,人生開始回到正軌,我用了10幾個月時間讀回整個會考課程,成績突飛猛進,我也解釋不了,只能說是『神蹟』,由最差一班的尾一尾二,變成拿到5條A,升上預科,最後考入港大醫學院。」

10 年克服自卑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間表,「生涯規劃」這個詞語尚未面世,人們規劃的都是眼前的每一步棋。「那年代,我們都是放榜後才決定讀什麼,高考我拿到3條A,於是老師說我可以讀醫,便報醫科,大學都是靠獎學金和政府資助,否則家人也不可能供我讀書,可幸的是,爸爸在我當醫生後才離開世界,我相信是神的安排。」

「當年我已經歷過孤單,落到街周圍好多人,也一樣感到孤獨,我是中學畢業前第一次踏足香港島,同學說去彌敦道買書,我甚至從未聽過這條街,當年很多大學同學已經開車,基層學生做到醫生寥寥無幾,這種感覺是非常吃人的……所以信教之後也花了10年時間,才能完全克服內心的自卑。」

林正財投身社會之後,依然會在銀包塞滿一張張報紙剪下來的優惠劵,但通常過期了還未使用。「這是後遺症,總之沒有優惠券就心神不寧,停車時也要經常看錶,生怕又被計多一小時的泊車費,因內心缺乏安全感,最記得有一次,一個有錢同學叫我去他家玩,我不知道穿什麼褲子,整個星期籮籮孿,因家中只有一條西褲,甚至發噩夢出醜,至今日午夜夢迴依然會做同一個夢。」

「我想說,我出身赤貧,我認識貧窮,在行會自在工作,沒有包袱,希望帶來一點改變。」他堅持貼地生活,最愛茶餐廳和大牌檔,曾經在記者安排下與婆婆一起執紙皮,就算教仔女做人,也會教他們懂得易地而處,「我有3名子女,最細的已讀大學,我同他們講,你要懂得在高級餐廳點菜,享受佳餚,但同樣地可以在冬菇亭食得自在,不能過着離地的生活。」窮到一個點,就是絕望,但天無絕人之路,天窗打開了,也得靠你自己推開它,才能出去擁抱新天地。

  

林正財小檔案

出生年份:1961、家庭狀況:已婚,育有3名子女

學歷: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職業:醫生

公職: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行政會議成員等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