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物質,但太多也不好,特別是壞膽固醇。健康的人士要注意膽固醇,患有冠心病及高危人士則更要嚴控壞膽固醇,以減低血管再次收窄威脅性命。除了改變飲食習慣及多做運動外,病人可能需口服或針劑藥物協助,才能令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鑑添指出,膽固醇大致可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好膽固醇就好似警察,可以把壞膽固醇帶到肝臟進行分解,若血液中有太多壞膽固醇,可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令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及收窄。
血管收窄會減慢血流,影響氧份供應,而當血管壁上的斑塊裂開時,更會刺激血小板積聚產生凝固反應,繼而形成血栓可阻塞血管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肌細胞壞死甚至猝死。
與冠心病關係密切
研究顯示,壞膽固醇的高低與冠心病有很大關係,因此有需要控制壞膽固醇在適當的水平。
陳醫生表示,一般人的總膽固醇應保持在5.2mmol/L,當中壞膽固醇不應多於2.6mmol/L,至於高危人士或已有血管收窄甚至併發症的病人,壞膽固醇更應控制在1.8mmol/L以下,以減少病患復發,病發就如死過一次,(心肌梗塞)再次發生可能未必救得返。
近八成膽固醇由肝臟製造,餘下約兩成則透過食物攝取,看似不多,但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及適量運動仍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而病人亦可能需要藥物幫助。
現時常用的降膽固醇藥有很多,如他汀類、微纖維酸類、膽酸結合劑、煙酸類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等。
陳醫生指他汀類屬於口服藥物,是目前首選及最多人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有大量研究數據支持療效及安全性,但大約有一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無法使用,例如肝酵素上升及肌肉痠痛等。肌肉痠痛看似普通,但「周身唔舒服」可以令病人很困擾,並因為停藥後痠痛就會消失,以致有些病人因此而自行停用藥物,使病情有機會復發。
生物製劑減副作用
53歲的蔡先生便是一個好例子,他幾年前已經做過搭橋手術,需要嚴控壞膽固醇在1.8 mmol/L以下,以預防血管再次收窄。不過,他服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肌肉不適,檢測顯示肌肉酵素上升了三四倍,即使調整藥量或轉用其他藥物,惟痠痛問題始終如影隨形,令病人十分痛苦。最後病人轉用皮下注射形式的生物製劑藥物,終能控制壞膽固醇,而又毋須承受副作用或不適。
臨床上高劑量他汀類藥物很有效,但劑量愈高出現副作用機會愈大,對於一些無法承受副作用或未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的病人,如一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便可能要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藥物。
視乎需要選用藥物
生物製劑藥物可以針對性抑制PCSK9蛋白與肝臟表面負責分解壞膽固醇的受體結合,從而令更多受體留下來分解壞膽固醇,研究顯示可把壞膽固醇降低五至七成。至於常見副作用有針位痛及類似感冒症狀等,病人需要每2至4星期皮下注射一次,由於屬於較新的藥物,暫時未有長期跟進數據作參考。
雖然生物製劑藥物有效,但並非所有人也需要或適合使用,他汀類口服藥物是降膽固醇治療的首選,有需要時醫生才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藥物,又或兩類藥物同用以提升療效。
撰文: 陳鑑添醫生_心臟科專科、
林奕希_聖雅各福群會註冊藥劑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申請藥物資助 |
上一篇: | 艾甘.漢 在舞蹈找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