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8日

曹吳美齡醫生 杏林手記

醫者病人心:我的行醫與求醫之旅

自我有記憶以來,一直都希望像父親一樣成為醫生,這是我幼年唯一的目標,並專心一意向此目標邁進。我順利於1964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以榮譽(Honours)畢業。50年多前正式踏上醫生旅程,我的行醫與學習之路永無休止,除了在工作中不斷學到新的知識,亦領悟到當中的行醫學術所在。

醫生雖是每天診治病人,一旦角色逆轉成為患者時,亦會徬徨無助,也會依賴為其診治醫生的專業及能力;他們更明白醫生除了專業醫療知識及技術外,是否具備同情心及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及能否細心聆聽病人所言亦同樣重要。

心穿了一個洞

我的患病經歷可追溯到1976年:我走完一段上斜山坡之後,突然感到心悸。經過弟弟為我做心臟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我患有心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俗稱心漏),即是在心臟上半部分左右心房之間有缺口。那時的我已完成醫科訓練,更已生下3個小孩,但竟然未曾發現我的心臟原來穿了一個洞!

對於先天性心臟病來說,心房間隔缺損患者已算是較幸運的一群,因為很多時缺口都不需要閉合。但由於我心房的洞口並不小,弟弟建議施手術將其閉合,不過因我沒感到特別不適,故暫時按兵不動。

直至當養和醫院引入第一部磁力共振掃描系統時,我竟成為首批的「測試對象」!在我完成檢查後,放射部技術員對我說:「曹醫生,你保重呀!」我心想,慘了!我心房的缺口一定很大。

到了千禧年,我出現心悸的次數開始增加,有時亦有心房纖顫。弟弟解釋,由於心房間隔的缺口頗大,額外的血液回流經過缺口時會導致心臟異常跳動,所以他再次希望我能接受修補缺損口手術。我驚訝:「難道我要做開胸心臟手術?」他再次耐心地安撫我,以釋除我的緊張及恐懼。他指可從腹股溝血管插入安普拉茲心房中膈關閉器,並將其引導至心房置入,進行此項手術就可以不用開胸式。

理性上,我是明白手術的所有理論, 但要決定做手術與否卻是另一回事。當病人得知自己病情並不簡單,更需要進一步治療,不管程序是入侵性或只是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那一刻也會感到有多少混亂。對病人而言,永遠都會存在不少疑問:到底這些程序是否有必要?真的要服用這些藥物?何時需要?一定要現在?能否拖延到晚一點才接受治療?

這種技術當時並未引入香港,到底我要到哪裏做手術?而實情又是否就如弟弟所言如斯簡單?剛巧我的女兒是一名兒童心臟科醫生,並正在美國匹茲堡一間醫院工作。由於她的主管正是以心房中膈關閉器導入技術閉合心房缺損的專家,因此她安排我前往匹茲堡接受手術。

在正式上手術台或重大醫療程序之前,病人亦有不少難關需要渡過:術前檢查與預備工作。我亦不例外,先要「過五關、斬六將」,需要符合下列的條件才可以進行手術,包括:1.用鉈掃描(Thallium Scan)檢查我的心肌是否健康;2.心臟超聲波確定我沒有肺動脈高血壓;3.心臟磁力共振檢查有沒有其他缺口及心臟組織情況;4.全面的身體檢查以排除我沒有患有其他疾病,身體狀況良好。

我最終決定起行接受手術,聯同我的丈夫、妹妹於2010年離港赴美,一名護士朋友亦同行,為我提供所需的護理支援。除在當地的女兒外,在美國不同地方的2位孩子亦聚首一堂,為我加油打氣。

到埗後,我才首次與我的主診醫生見面。當我完成了檢查及另一次心臟超聲波後,他告訴我由於心臟的缺口有3.8厘米大,恐怕關閉器未能完全覆蓋缺口的部分,而關閉器張開部分或未能抓住缺口的外圍,有機會會阻擋心室的主動脈出口。如果真的未能置入關閉器,或者最終要改為做開胸式手術。經過一段擔驚受怕的日子後,終於來到手術這天。我在手術當天才入院,當時十分害怕。但在祈禱後,不少不安的情緒已被撫平。當麻醉師對我說「手術完成後會把你叫醒」的一刻,閉上眼之前最後閃過念頭是:「我是否已告訴我愛的家人,我有多愛他們嗎?」

治病關懷兼備

時間彷彿只過了一分鐘,當我再張開眼時,首入眼簾是丈夫的臉,他看來十分疲倦,但看見我轉醒後十分興奮,猶如在他心愛高爾夫球運動中贏得勝利。他說:「你沒事了!」我本能反應是立即摸到心臟位置,以確定上面有沒有傷口或縫合位,證明我有沒有做過開胸手術!

幸而,我的手術最終圓滿結束。事過境遷,不少念頭湧上心頭:所有事情全是恩典,以及有家人的支持和現代醫學的奇蹟:有科學家發明日新月異的新儀器及技術,及由醫生施行高超及精確的醫術。我亦慶幸是由親人及認識而信任的人診治及照顧我,令我安然渡過這一關。

對病人而言,尤其當他們對所患的病不甚了解,同時又向不太認識的醫生求診,可以想像遇到的困難及心理壓力有多大。行醫既是一門精確的科學,現時醫學由最基本的臨床前檢查、診斷及治療的技術均相當先進,但同時亦是一門充滿人情、以人為本的藝術。醫生應以「全人醫療」為重點,照顧病人全面的需要及維護病人的尊嚴。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言「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醫生常可做到治病的部分,但他同樣要關顧病人心情,安慰患者,令他們感到寬慰。我很幸運,這兩方面均得到妥善的照顧。

當求診病人對自己罹患的疾病一無所知,亦與我們不相識,身為醫生的我們最重要向他們耐心及詳細解釋,倘發現他們所患的疾病超出自己的專業範疇,更要盡自己所能為病人轉介合適專科,這就是行醫中的藝術所在。

撰文:曹吳美齡醫生_養和醫院內科名譽顧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