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5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學生、老師和家長的受難節

香港3月春回大地,百花盛放,給這顆「東方之珠」披戴着朝氣和活力。可惜港人都是行色匆匆,無暇駐足欣賞四周的大自然美態。在九龍城校區,一座古典修院外形的著名女校周圍綻放色彩繽紛的杜鵑花,成為攝影愛好者獵影的好地方。筆者數十年前曾經在這個地區應考多次公開試,故有感而發,賦詩自娛,更感嘆香港的考試制度,半個世紀以來雖然作出很多次變革卻無寸進:「暮春三月杜鵑開,公開考試陸續來,家長猶如鍋上蟻,學子恍似赴刑台。」

學生、家長和老師都無心欣賞不比日本櫻花遜色的香港杜鵑,一切源於考試壓力及其帶來的後遺症。特區政府把中學「七改六」,大學成為四年制,實行全民12年免費教育,公開試現在只剩下中學文憑試(DSE),可是輿論都認為考試壓力有增無減,認為這是「一試定生死」的惡果。

學生自升上高中,便要應付3年之後的唯一一個公開試。根據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去年11月到本年1月調查3699名9至17歲學生,發現他們年紀愈大,幸福感評分愈低。中三學生面對DSE選科,令他們徬徨焦慮甚至失去方向,所以最感到「不幸福」。

取IB棄DSE

學生面對多方面的壓力:自己本身的要求、滿足家長的期望和與別人比較(包括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和同班同學)。再看DSE的課程,特別是兩科語文,只注重運用技巧,忽略文字的欣賞和思考,流於技術訓練,缺乏智慧培養。學生為了應試,只顧操練題目,無論教與學都鮮有培養對學科的興趣。學生除了應付校內考試和測驗,又要完成考評局規定「校本評核」(SBA),因此教育當局自詡減少一次公開試,便可紓緩學生考試壓力的宣傳,值得有識之士認真商榷和檢討。一言以蔽之,考試存在激烈競爭、嚴格篩選,無論以什麼形式進行,都會使考生承受巨大的壓力。

最近,有人研究任教DSE的教師為了催谷學生「摘星」,自己也「鬱到病」。據稱有過來人患上抑鬱症,過馬路時希望被車撞死,躲在廁所不想出來,又不敢向校方透露病情,怕被歧視,影響晉升機會。本港學校在八十年代進行「教改」,實行類似商業的運作形式後,上至校長下至初入職的老師,都要應付「日新月異」的教育新猷。就筆者行醫多年的經驗,加上和同業分享心得,都普遍認為在香港眾多專業之中,官津學校的教師患上CMD(Common Mental Disorder,如抑鬱、焦慮和身心症)的比例應該是「獨佔鰲頭」。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老師團隊怎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學生群體?很多學校都不是樂園和開心地,不但學生患上「上學恐懼症」(School Phobia),現在連部分教師都是受害者。很多教師和學生在長假期過後,準備重新回校上課的前幾天都心緒不寧,晚上在床上輾轉反側。

至於家長,他們本身就是這個被扭曲了的教育制度受害者,當然不能獨善其身。中國人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始終不變,所以有家長竟然要求醫生處方ADHD藥物給其子女服食,以便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在經濟上有能力者會不惜工本供子女入讀國際學校;或忍受分離之苦,把年幼子女放洋升學。香港愈來愈多直接資助學校開辦國際認可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以取代DSE。雖然IB學費昂貴,但不少中產家庭都寧願節衣縮食供子女入讀。

經濟困難的家庭無力選擇較佳的教育制度,只能謀求在DSE中突圍而出,所以香港的補習社並未因少了一個公開考試而關門大吉,反而方興未艾。

筆者大膽武斷地認為補習社生意的興衰,可以當成公開試壓力的寒暑表,亦間接反映這個地區教育制度的成敗。北歐小國芬蘭最近兩年被國際公認為教育最佳的國家,在她們的國度裏,相信沒有「補習」這個概念。芬蘭的教育理念和香港根本是背道而馳:前者強調培養個人興趣和能力,容納多元化和創造性,而後者注意經濟效益和一致性。當然,有人會認為不能以歐美先進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經濟和香港比較。

南韓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關係,和香港都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南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被戰火蹂躪,幾乎成為廢墟,於七十年代經濟轉型起飛,短短20多年之間經濟突飛猛進,三星電子公司的產品風行全球,韓國流行文化更成為潮流,取代東瀛,成為香港年輕人吹捧的時尚。

匪夷所思

讀者們可能有所不知,南韓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實在代價不菲。韓國的考試壓力比香港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觀乎彼邦補習社大行其道便可見一斑。首爾政府年前才下令嚴禁補習社營業時間超過午夜12時。在公開考試期間,公眾上班時間要改變遷就,連飛機航班亦被迫調整,以免影響考生。這種怪異安排,西方人當然會覺得匪夷所思,就連我們香港人也嘖嘖稱奇!

另一方面,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5年發表報告:韓國連續11年在17個成員國中蟬聯「自殺率」冠軍,超越平均值兩倍有多,即10萬人中有29.1人自殺身亡(香港青年2014的自殺率是10萬比5.9;而老年人是10萬比23.8)。自殺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統計2017年本地青年自殺率是10萬比8.9,在世界標準仍屬偏低。兩地的專家同樣認為青少年的自殺壓力主要來自嚴峻的考試和就業準備。香港最高當局應前車可鑑,不要效法南韓成為「自殺共和國」,立即切實減低學生考試的壓力,使他們有閒情逸致去觀賞杜鵑花,從受難中解脫,成為復活的族群。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