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5日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育講論

用邏輯和學術發展中醫

近日中醫院各種諮詢會中,以不同問題作出討論,吾等現有些意見,透過《信報》與業界一同探討。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堅守學術,與中醫界一同努力。

一、重邏輯:解除「中西醫結合」的語言謬誤

「中西醫結合」是指嘗試融合中西醫做「新醫學」,結果變成「不中不西」;「中西協作」指中西醫各自按自身體系工作,按臨床需要配合。背後隱秘的差異是,「結合」體系會帶來扭曲的評核:如不常臨床、不會手法的解剖學專家可成為「中醫針灸專家」、腫瘤科醫生學了中醫入門可立刻稱為「中醫腫瘤專家」;但「協作」體系則只有擅長中醫臨床,對中醫理論臨床教學均有建設者,才可評核成為「中醫專家」。

一字之差,內涵和評核方法均大異。故此上屆食衞局已對「協作」一語一錘定音,只待中醫學術評價體系在港建立。難以理解有業者試圖討論而未能跟進近5年的常見公開資訊。同時國家社科院《中醫藥國情調研》最終報告已對「中西醫結合」作出了明確的否定,認為「結合」模式對臨床和培訓都均產生負面影響。

依據中醫專業學術評核

二、立定位:中醫院必須公營

中醫院屬教學醫院,兼顧教研及臨床,公營實屬必然,也是教學醫院慣例。現有NGO中醫診所的弊病,校友李凱平博士早有指出,業界亦怨聲載道,真心關注者應已早知。此外,吾等必須指正,倘若因為部分中醫服務或遭到濫用而不予以公營支持,是極嚴重的謬誤。其他醫學也有若干服務可能被濫用,但可設立機制防治。同時「預防醫學」是世界衞生的趨勢,中醫強調防病的治療觀上,更是其優勢所在,從針對個人仍至整個社會,可有助減輕醫療負擔。例如台灣研究指出中醫藥有助預防子宮肌瘤,只待更詳細的「成本療效評估」。

三、談學術:中醫應按中醫學術評核

「是否有中醫資格就是優秀中醫?」答案是否定的。中醫資格僅是最低執業標準,更非具備中醫資格又具備西醫資格和論文就是「比較好的中醫」,尤其「結合」體系的評核與中醫學術不符。所以吾等一再說明,只有中醫臨床技巧,以及中醫學術方是評核中醫的標準。而按當下香港的評核方法(以西醫式論文主導),全國「國醫大師」幾乎無人可評作高職中醫。本校教育人員如錢英教授、何紹奇教授、李致重教授,都是全國知名中醫大師,但均是學院多番努力下方可在港教學,然而在香港體制下難以獲得合理職級評核。故此要建中醫院,必先盡快建立中醫學術評核,糾正制度問題,留住人才。

避免真正中醫「被代表」

四、避盲點:減少利益衝突

中醫院的體制,在服務以外,更關乎未來中醫界利益分配和「高級中醫」的判斷和判定權。倘若各委員會由西醫主持,再力邀以西醫學術為主的「兼職中醫」參與,就使真正中醫「被代表」。從現有發展方案,明顯傾向往西醫靠攏。如中醫講求整體觀,卻有部分人士不斷推動「西化」,籌辦專科違反中醫特點及培訓法則,也對「中醫學術」的專業認證隻字不提,更有扭曲外地的例子來誤導業界。

若然讓一些中醫學術從未見成果及水平,而西醫學術也不突出的人士,僅以「兼職中醫」身份而獲中醫藥相關公職的做法,實在令人費解。故此政府亦有必要在接收意見書時留意學術背景及含量,避免利益衝突。政府更須思考及革新中醫藥研究撥款的問題,以達成中醫理論研究以及符合中醫臨床原則的「務實臨床研究」(Pragmatic trial)。

五、齊參與:各種委員會應公開面對業界

中醫院之爭議發展至今,仍未見各種委員會在中醫學術人員上有所增加,反倒西醫學術相關資格者卻獲更多委任。在各種利益衝突下,讓人不得不懷疑。在相關諮詢會上,理應積極回應同業提問質詢,才可集思廣益。然而,對於因為「支持中醫學者按中醫學術判斷」而被視為「反對西醫」和「危及病人」者,吾等認為此等欠缺根據的指控,既無必要,亦有礙中醫正常發展。故此吾等建議應盡快改善各委員會之組成,考慮加入業界票選,提升參與及問責程度。

六、求團結:中醫學術為核心下實踐合作

吾校校友執業後,臨床者專注中醫學術,訪尋名師,研讀經典,並組織和參與各種課程。同時,也有學友促進中西溝通,從事西醫形式學術工作。本校校友絕不輕言西醫學術者「出賣中醫」;本校西醫學術者亦不會妄稱自身「中西滙通」、「中西皆精」而隨意發言。吾等一直通力合作,以弘揚中醫為己任。

可能有業界同寅認為吾等之意見包含負面,然而吾等認為學術須面對事實,建立合理體制,幫助各持份者互重互信,發揮所長。期望今屆政府的中醫藥專責局成立後,可以帶來更多突破,以邏輯和學術為業界、為市民謀福。

撰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_全日制課程校友會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