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6月要出門兩次,月初去美國芝加哥和烈治文,月底去法國,先去阿史和雪莉在波爾多古堡的結婚五周年紀念派對,然後去西班牙。2015年在安達盧西亞住了幾個月,離開時行李太多,留下一個皮箱放在西班牙女友家,一眨眼已經3年,再放下去真的不好意思,何況我實在想回去看看。浪遊永遠有代價,不單是金錢——我最怕是要自己做旅行社,但怕極也要做。感覺上,科技(是谷歌的錯?)愈是普遍,買機票去旅行這碼子事就愈複雜。在網上找機票、火車、旅遊巴士、租車、租酒店的價錢,幾十個網站來回比較,不消一下子就看得人頭昏腦脹。要是去Kayak或者Skyscanner那些集合一大堆讓人比較不同航空、租車公司標價的網站,就更考耐性了。你以為由A去B,不同時間,不同航空公司,不同票價,不會有太多選擇。誰不知就算像芝加哥那樣的大城市,內陸班機還是很少直航,多數是停一站、兩站的班機。可以想像,愈是停得多,航班誤點令你錯過接駁飛機的機會就愈大,而且站停得多,就無謂地延長了整個旅程。
考驗耐性
另外我又發現,那些大的美國航空公司,旗下都有很多我們聽也沒聽過的小型航空公司與他們共同經營。在網上賣票的是大公司的網站,是大公司的航班編號,但看清楚一點,就會看到飛這班機的是另一間從來都未聽過見過的公司。跟着我又要研究這航班用的是什麼飛機呢,幾十個座位那種小型機,不知道是否心理作用,總之一上機就會叫我暈機浪。當然,光看飛機型號,一串英文字母和編號,我不會知道它有幾多座位,是哪種類型的飛機——除了波音和空中巴士,我認識的機種實在有限——所以又要另外多開一個網頁,再問谷歌。反正買一張由A飛去B的機票,等閒在網上掙扎幾個小時,開完一個網頁又一個網頁還未了事。比方說,如果我由倫敦去芝加哥和華盛頓DC,我可以買三張單程票,也可以買一張來回歐美、一張來回美國內陸的機票?要計算怎麼買最便宜,哪張機票用卡買哪張機票用里數分買,整個過程,最少起碼要折騰兩三天。我的耐性有限,做這種全無趣味的事,一天做一兩個鐘都嫌太多,所以一定要拉長分開幾天做。硬要匆匆忙忙地一次過做完,常會出錯。
忙中有錯
好像那次在西班牙買Alsa長途巴士票。因為一早已經為考慮怎麼從馬德里去格蘭納達勞累了一整個晚上,要坐飛機還是坐火車或者坐旅遊巴士,每個選擇都有瑕疵、都不理想。結果到我決定坐Alsa巴士,我已經感覺心力交瘁,想快點買完網上票就上床睡覺,終於就害事了。以為買了下午2點的車票,到出發那天,去到車站,才知道車票是當日凌晨2點,自己看錯時間,怎樣求情都沒用,還是要再買一張新車票。暫時我只是做好美國那程的機票,烈治文的酒店也訂了,但芝加哥還在掙扎中。一定要租車,因為要去密芝根探孫女,但租一個禮拜還是租幾天?一個禮拜不但有特價,也可以出車還車都是同一個地點,不然的話也要另外收費。住呢,住朋友家還是住酒店……波爾多那一程更複雜,由倫敦坐火車抑或是坐平價機Easyjet、Ryanair、Vueling……每家由倫敦不同機場出發,坐Uber去Stansted機場已經80英鎊。最便宜的是Ryanair,23英鎊單程,但是行李要寄倉的話,第一件已經要25英鎊,正式「妹仔大過主人婆」。坐火車也難,不單要轉車轉車站,帶大件一點的行李都可能有問題。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