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6日

老占 俺俺占占

人造衞星平過買樓

矽谷有一套說法:原則上,如果能夠發一千個人造衞星,地球上所有狀況都能夠即時掌握,如果能夠加上遍布地面的感應器,那麼從人造衞星到地面,搜集到嘅資訊,便可以立體掌握地球每一個空間,包括高度,加上衞星的解像度逐漸提高,目前連數十厘米高度都能夠分辨清楚。

衞星所獲得的資訊,能夠突破各國的制空權,能夠掌握距離地面一百公里的一切資訊。對政治及經濟將會帶來很大影響。這也是Google、亞馬遜、Facebook這些全球IT企業思考的未來社會衝擊吧。

其實在過去,所有這些矽谷企業所思考的未來形態其實都驚人相似。Apple和Google雙雙投入無人車及自動駕駛領域;Google、亞馬遜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企在宇宙航天產業展開競爭,目的地只有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絕非巧合。

回顧過去,高科技企業經常在同一個時期推出同類的產品,例如Google在二○○五年八月收購Android公司,正式投入智能手機產業;Windows手機又再同一個月上市,iPhone則遲咗少少上市。但喬教主早於二○○四年已經透露,正在思考iPad的移動電話版。智能手機成為世界性移動裝置的標準配備,實際上是二○一二年左右可以感覺到,Steve Jobs早在八年前,已經預估這個時代的來臨,並且開始進行研發。

全球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都固定走着大致同樣的路線,以此推算預測未來三至五年,製造和發射人造衞星的成本肯定還會下降,這類互聯網公司能夠活用科技,應該好容易能夠達到「全知」Omniscience的狀況。我估計五年之後,幾百萬就能夠發射衞星,從成本看,一定平過買層樓。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