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卡記看過一個笑話。話說有位老太太去看畢加索的畫展。她問旁人,「這幅畫,畫的是什麼?」對方說:「那是畫家本人的自畫像。」她問:「那旁邊的一幅呢?」對方說:「那是畫家的太太。」老太太就說:「真希望他們別生孩子!」
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於二十世紀初以破格的分析立體派畫法(Analytic Cubism)開啟了肖像畫創作的嶄新大門,改變此後現代繪畫風格的走向。從最初探索到最後的作品,肖像畫一直是畢加索藝術生涯中鍾愛的類別和主題。
別樹一格
隨着畢加索的事業如日方中,其別樹一格的創作特色,令他成為藝術史上的傳奇人物,而他亦繼續熱中於在肖像畫中運用象徵主義(symbolism)、立體派(cubism)、抽象派(surrealism)及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等創新藝術手法。
不少藝術家都受到畢加索的影響,其中包括生於美國的喬治.康多(George Condo, 1957-)。他的肖像畫參考了畢加索以至其他早期現代藝術家的作品,筆下的人物,是半真實半虛構的人物。
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問題是假如我寫實地描繪眼前的人,他們並不會認為自己是這樣。這有用嗎?但當人們看見我畫中的怪物,他們有時會看到自己的扭曲形象,從中認出自己的一部分。」
兩位畫家的肖像畫,主人翁的樣子或肢體都呈扭曲狀態,顏色鮮艷奪目,給予觀眾一種不一樣的視覺。幸而畢加索是已升上了「神枱」的畫家,否則恐怕被人覺得這是抄襲。
天才多情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現正舉行Face-Off: Picasso/Condo展售會(至3月31日),展出四十多幅出自兩位藝術家的肖像畫。
在畢加索方面,是次展售會可見的作品包括《扶手椅上的女子(多拉.瑪爾)》(1941年作),瑪爾(Dora Maar, 1907-1997)是一名攝影師,也是他的情人,兩人相戀了9年時間,期間畢加索至少還有一位情婦Marie-Therese Walter。他與瑪爾在1945年分手,當年她39歲。為了這個多情卻又天才橫溢的男人,她不單花費了9年青春,更受情傷困惑到一個地步要接受電擊治療。最後她難掩傷痛地說,選擇以上帝取代畢加索在她心內的位置。
另一幅作品名為《瑪麗亞特里薩的頭像》(Head of Marie Thérèse,1932至1934年所作),這畫的主人翁正是上述的Marie-Therese Walter(1909-1977)。兩人相識之時,她年僅17歲,畢加索45歲。她為他誕下一個女兒。她在1977年,即畢加索去世後4年上吊自殺。
別了這兩位情人,年逾六十的畢加索,他的新情人是一名年僅21歲的少女Gilot。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