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20日

黃譚智媛醫生、洪鴻彬博士 自講自治

社區健康服務網絡:糖尿「治未病」

本港2014年有逾33萬人確診患有糖尿病,另有半數病人患病而不自知。據此推算,本港大約每10個人便有一人患有糖尿病。當血糖長期得不到妥善控制,令血管及神經逐漸受破壞,便可能引致失明、中風、心肌梗塞、肢端壞死和腎病等嚴重併發症。62%糖尿病患者同時伴有中央肥胖及代謝綜合症,必須控制體重、血壓及膽固醇等,藥物成本開支相當大,對醫療系統構成沉重負擔。

控制血糖,對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如糖尿上眼和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有一定幫助。本港研究數據更顯示約半數須洗腎的末期腎病患者,均由糖尿病引發。糖尿

既病防變

患者中,兼有代謝綜合症的死亡率較無綜合症的高出5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治療機制較單一的降糖藥在面對多器官、多系統均出問題的糖尿病及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個別指標的理想控制並未能明顯防止慢性併發症的發生。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糖尿病應該實現從治療向預防的戰略前移。

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病」的範疇。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健康人士,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雖然在臨床上還沒出現糖尿病症狀,但通過中醫體質評估卻有可能發現痰濕、陰虛、氣虛、氣鬱和血瘀等偏差體質,結合中醫「治未病」,通過情志、食療及運動養生,患者可在中醫師協助下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糾正這些偏差體質。

耳針、體針等針灸療法以及針藥配合更有助肥胖人士減重。近年內地與美國的多間中心臨床研究顯示中藥複方可減少三分一糖尿病前期患者發展成為糖尿病。

中藥成分遠較西藥的成分多,雖然效果沒有西藥迅速,但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同時對多個器官和系統發揮整體微調作用,有助改善症狀,穩定血糖、血壓、血脂,降低其對人體的炎症損傷。研究證明中藥有助改善胰島素抵抗、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蛋白尿、水腫,延緩腎功能不全,對於糖尿上眼能改善微循環,促進眼底出血、滲出的吸收,有效保護視力,減少致盲率。

減少開支

WHO也基於這項優點推廣中醫等傳統醫學與各國醫療系統的整合。有研究顯示,接受傳統醫學培訓的普通科醫生有助降低醫療成本及死亡率。成本的節省主要是通過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及用藥。

台灣曾對2000多名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一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結果發現長期(多過180天)配合服用中藥的有助減少酮症酸中毒(DKA)的發生率,從而減少使用急診及住院服務。另一項針對超過1.5萬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減少患者惡化到腎功能衰竭階段。

筆者於2011年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一個演講中,討論了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成本效益問題。

全球各地糖尿病的醫療支出都非常龐大,其中香港每年支出約12億美元(公營醫療約5億美元),中國每年支出260億美元(佔中國總醫療開支的18.2%),美國每年支出1160億美元。而糖尿病的並存疾病和併發症則進一步增加醫療成本,在美國,糖尿病口服藥每人每年平均須支出1900美元,糖尿病並伴有高血壓、心絞痛等則要支出4600美元。

血糖控制和併發症風險監控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每上升1度,則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8%。嚴格的血糖控制可將糖尿病併發症的累積發生率下降11%至27%,末期腎衰竭發生率下降約3%。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可加強血糖控制的優勢,由此帶來缺血性心臟病、末期腎衰竭等等發病率的下降,可節省的開支遠高於額外中藥的支出。

提升水平

中醫藥行業經過多年努力拓展,已具備較完善的法規制度及公私營營運模式,目前整合中西醫健康服務的時機已基本成熟。

通過社區健康網絡開展中醫「治未病」,處理「三高」、糖尿病及肥胖等優勢病種將有利於完善中西醫協作平台,進一步提升本港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和保障市民的身心健康。

撰文:黃譚智媛醫生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洪鴻彬博士_香港大學醫學院哲學博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