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Martial Raysse的雕塑《親愛的自由》,最初創作於1989年時法國為了紀念大革命200周年所舉辦的藝術競賽活動,競賽結束後藝術家不想讓這凝結敬意的作品流入市場,所以保留在工作室多年,直到中國藝術品藏家程昕東說服其放大重塑並將此雕塑收藏。這尊重達一噸的雕像從意大利到達中國,在藏家的藝術空間佇立10年後,由程昕東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也是首個國際藝術家的作品被無償捐贈給這座學院美術館。
作為歐洲普普藝術之父,新現實主義的創始人,歷經50年藝術生涯的Martial,八十年代在法國南部開始了隱居生活,雖然他的作品仍不斷輸送給全球的藝術舞台並保持着高水準,但他已很少公開談論作品,用他的話來講,如果能用語言描述,藝術家還繪畫和雕塑來做什麼?
但是當他來到中國在清華大學公開演講時,卻毫不吝嗇地分享了自己的藝術觀念與緣分。《親愛的自由》雕像是由一個健康體魄的農家少年托舉着一隻公雞昂首向前走,和那些普普時代雕塑的區別是它並非指向某一個公眾人物,於他而言,這個少年是在世間每個鄉間都可能出現的那種熱情自由的形象,這讓人聯想到法國大革命時農民子弟是如何湧入城中加入運動,為命運而戰。
忍受貧窮十數年
這種帶着普世價值的偶像形象,是歷代藝術家都曾試圖在紙上在雕塑中描摹的質感,它代表着一種公共的意識和認知,提醒着人們應珍重的是什麼。
在歐洲藝壇被奉為大師,他為此地位深感不安,因他並不認為年紀大就能擔起一個智者的聲望,但是81歲的藝術家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證明一件事,就是有些事必須發自內心地捍衞。
這幾乎就是一場戰爭,用時間來贏取勝利,用工作和能量的釋放去維護內心的神聖,在很多重要時刻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比如他所形容的金錢暴力。藝術家在七十年代聲名鼎盛時不願被市場操縱,為了換取不羈的人生他寧願在鄉下牧羊人的房子裏繪畫並忍受了十數年貧窮,他不在乎巴黎是否將他遺忘,而確實這場戰爭在十幾年後他贏了,人們開始重新注視他並追逐他的作品,他贏得了主動權,一生都只做自己真正願意做的事情。
恰逢北京的藝術家正面臨工作室的強拆,同時有數以萬計的城市邊緣人口被迫回鄉,Martial沒正面討論此問題,這個在名利場上消失的藝術家,在藝術論壇上保持着低調神秘的人,卻很少缺席發生在法國的公共事件中,包括他在1968年從紐約藝術圈急流勇退回到巴黎是為參與學運,也曾因拒絕參與阿爾及利亞戰事而被送進軍人精神病院。
此刻他提醒年輕的藝術從業者,這個世界充滿了金錢和財富的暴力,政治和軍事的暴力,藝術家們天生的敏感,對自由的渴望,都是需要捍衞的東西,人們應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去拿出人生所有的能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緬甸蒲甘 佛光中思古 |
上一篇: | 前主播曾美華 黎家新抱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