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話說早前在大圍一帶閒逛,不覺就散步至銅鑼灣山路入口了,在此得見一座被樹木遮蓋的古老建築,再沿石圍牆旁邊的一條小路往上走,踏上石級,便可看見以石鑿成的「玉山艸堂」四字,那是一座重門深鎖的古老大宅;「艸」為象形字,即「草」也,「草堂」乃謙稱,意為草廬,那是隱者所寄居的茅舍。
事實上,「玉山艸堂」歷史與建於山上的李玉山伉儷之墓息息相關;此墓建於1915年,其後約於1918年建成「玉山艸堂」,為前往掃墓拜祭先人的李氏家族後人提供歇息之處,「玉山艸堂」由李瑞琴(1871-1953)所建;此一草堂糅合中西的建築風格,見證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西文化交融之情景,故此就稱為「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現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在圍牆上有一塊碑文,上面所刻鑿的字體已然日漸模糊了,但仍隱約可見「大埔理民府」字樣;由於表面髹上紅色油漆,料有人曾在此托印。
另一塊碑石則位於小路外的植陂上,同樣因風雨侵蝕而令字體日漸模糊,只隱約可見「大清」二字;李瑞琴即為李炳,此人諱炳,字瑞琴,廣東五華縣大布鄉人,幼年隨父李玉山遷居本港,入讀教會學校修習英語;學習建築工程,開設榮泰建築公司,因英語能力佳而承包港府招標,從而建造九龍至沙田的公路,他深受港府倚重而獲得不少政府工程合約,對社會慈善事業不遺餘力,比如說,倡辦深水埗公立醫局、捐地建設深水埗市場、組設九龍四約輪船公司等等;此外,他亦倡建華人永遠墳場。
李瑞琴先後歷任保良局及東華醫院總理,1921年獲港府授予太平紳士,就在1921年3月24日,港督司徒拔(Reginald Edward Stubbs)委任為其中一位有關香港工廠童工問題的調查專員(Commissioner);李瑞琴深切了解教育為立國之本,大力支持興學育才,在本港及內地支持興辦教育,無不悉力以赴,諸如香港大學之創立、廣州中山大學之遷建等。
李瑞琴又創立崇正總會,設立義學及中學;不過他為社會所津津樂道的,倒是響應呼籲,積極保護宋皇臺古蹟;據簡又文所撰寫的《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當中就有李瑞琴之名:「宋皇臺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臺』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籲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臺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
簡又文於碑記又有此說法:「考臺址明、清屬廣州府新安縣,宋時則屬廣州郡東莞縣,稱官富場」;「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修宋史之謬,於本紀附二王,致誤今名。是園曰『宋皇臺公園』,園前大道曰『宋皇臺道』,皆作『皇』,正名也。方端宗之流離播粵也,宗室隨而南者甚眾,後乃散居各地,趙氏譜牒,彰彰可稽」;「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至白鶴山之遊仙巖畔,有交椅石,據故老傳聞,端宗嘗設行朝以此為御座云。是皆有關斯臺史蹟,因並及之,以備考證」。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小冰河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