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5日

葉輝 生命通識

瀝源積存圍與侯王宮

最近人閒心更閒,由是散步至大圍村,此村就在港鐵大圍站,鄰近城門河畔,位置就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之交界處,此乃瀝源(沙田舊稱)歷史至為悠久的圍村,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以灰磚砌成拱門及圍牆,已有440餘年歷史了,書有「積存圍」,上聯「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下聯「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建有侯王宮。

明朝初年兵荒馬亂,各地鄉民逃避戰亂,紛紛攜家眷自東莞市新安縣逃難至港,客居於大圍一帶山麓;其後29名散居於大圍附近的村民結成聯盟,遂於萬曆初年奠基立圍;圍村建成之時四面池塘,種蓮養魚;圍村四角建有圍斗,當中有小窗可窺望外圍一切動靜;從前有兩尊大炮以防禦盜賊。

查實大圍村乃是雜姓村落,《瀝源九約竹枝詞》就載有此詩:「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裏人居雜姓多」;由此可見,當中村民大多為雜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游、林、駱、譚、莫及蔡等16姓氏,其中以韋姓為村中大族,故此僅有韋姓可在圍村之內設祠堂;村中有300餘戶近1000人;當中莫氏與駱氏原居於西貢北港村,其後輾轉遷至瀝源一帶之大圍村。

且說大圍村、上徑口村及田心村的韋姓村民,據傳為漢代淮陰侯韓信之後代,其後韓信慘遭呂后所殺害,韓信之子匿藏於南粵,從此隱姓埋名,就取「韓」字之半改姓韋,那就成為中山翠薇村、瀝源三村以及西貢沙角尾村的韋氏源頭了。

大圍韋氏宗祠橫匾題有「京兆堂」,兩旁對聯「淮陰世澤」及「京兆家聲」,當中顯示此圍村與韓信大有關連,據說韋氏宗祠內供奉的神主牌背後皆書有「韓」字,以示飲水思源,卻始終不忘祖先;始祖建元從中山翠薇村遷移至深圳,14歲之時,就在元朗充當牧童,某日返深圳老家時赫然發現,全部村民連同其父母均為鄰村袁姓村民所屠殺,建元祖於是逃亡至元朗,娶妻之後,偕同家眷遷居至瀝源。

大圍村侯王宮尚供奉29名開村始祖及3名對圍村有所貢獻的英雄神位;相傳侯王爺乃宋朝國舅楊亮節,此人為國醫,故名侯王,他率領部隊化裝為農民,南下新界及九龍,分別居於大圍及東涌農地,實則策劃督導建築九龍城寨,以備迎接宋帝昺。

及至南宋末年,文天祥與陸秀夫立益王昰,益王崩於碙州,陸秀夫復立廣王昺於崖山,楊亮節剛率眾南下迎帝,卻遭元兵追殺,負帝蹈海而死;另有一說法,楊亮節病歿於官富場;侯王宮早期儼然為大圍村雜姓祠堂及村公所,舉凡村中大小爭執俱交由侯王宮處理,及至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村務始由村公所處理。

侯王誕為農曆六月十六日,每年俱有慶祝活動,但参與者只限於圍村內村民,誕期前後數星期,圍村附近俱會旗海飄揚,儀式卻非當簡單:早上十時半,圍內數十名村民齊集於侯王宮前內,上香祈福,然後有醒獅採青表演,到社壇參拜上香,分享燒豬;根據圍村內侯王宮之「宋史簡介」碑石所簡介,擬將大圍、東涌以及九龍城的侯王廟的故事連結起來,統籌辦理云云。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