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13日

顧小培 康和健

格人致知

昨天提到,水雖能覆舟,亦能載舟,若加以善用,禍福逆轉。換言之,你不能斷言說,水一定是好或是壞。它孰好與孰壞,視乎你如何處理它。對人來說,「水」是外物,亦是死物。人只須動腦筋,就可以操控它、利用它。然則人怎麼樣看自己?對本身的物種「人」又怎樣定位?

曾經是墨子學生、處於戰國時代的告子認為,人性「無善、無不善」,你不能斷言說人的本性一定是好或是壞。往往只因後天環境影響,才有善人與惡人之別。他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人本身的性質,像是一棵樹的木那般,並非一生出來就傾向某一個用途。另一方面,木,可以用以製造出一個杯,用來盛酒;那屬它的功用,也就是「義」。如果說人性生出來就是好的(具仁義的),那無疑像是說,木必然是用來做盛酒器的了。告子言下之意:木既然不一定用來做盛酒器,人性也沒有「善與不善」的本質。

告子上述這番話,見於《孟子》;那原是他提出來、和孟子辯論「人性」問題中的一個論點。孟子反駁他,認為他的比喻未搔到癢處,並不合適。孟子說,沒錯,用木做杯子,是給它一個用途,可以稱之為「義」。但是,這裏面並沒有彰顯木本身的「性」;而性,可以比作是它的木紋。在製造木杯的過程中,是順乎它的木紋,還是逆乎它的木紋?「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你能順着它的木紋,把木杯製造出來嗎?事實上,你是殘害了原有的紋,才成功地完成這個杯之形狀的。「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歟?」如果不惜挖截木中的紋,從而形成杯狀,難道你同樣地可以選擇以「殘殺人」的手段,以達到仁義之目的嗎?

孟子這段反駁之詞,尚未指出他自己本人所持、對「人性」的看法;孟子只是針對告子的引喻,直斥其所喻之非而已。然則,該如何看「人性」?人性是可以付諸利用的嗎?那才是重要的。歷史上所有哲學家,不論中外,不論宗教,都曾深思探討這問題,而不得要領。物理學家研究「物」的「理」;那相較「人」的「理」,好像是簡單直截多了。真的嗎?不妨仔細地想深一層。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25+必備 天然之食抗衰老》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