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13日

劉靖之 藝文評論

杜托華.港樂.魯根斯基

香港管弦樂團於11月17、18日一連兩場由瑞士指揮家杜托華(Charles Dutoit)指揮演出白遼士、史特拉汶斯基和拉威爾的管弦樂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者是2013年獲頒授俄羅斯人民藝術家榮銜的魯根斯基(Nikolai Lugansky)。

華麗燦爛

筆者以為杜托華是法國指揮家,因為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羅馬嘉年華》序曲華麗燦爛的配器,尤其是木管和銅管的輝煌亮麗的效果如天女散花一般地響徹音樂廳,美不勝收,一如白遼士顯身,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從來沒有如此美妙!這首作品只有8分鐘的長度,奏出天女散花的景象,五彩繽紛,這是一次精緻完美的法國浪漫樂派作品的演繹。

在香港能聽到白遼士的管弦作品機會不多,筆者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1990年代初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一連演奏3場白遼士的作品,筆者一口氣聽了3場,印象中似乎不及杜托華和港樂的輝煌華麗。

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的《夜鶯之歌》寫於他創作旺盛時期。事實上這位作曲家與畫家畢加索相似之處在於是一位具有多種風格的作曲家,每隔一個時期便改變以前的風格,運用各種不同時代的風格來創作,而且自成一派,但他最基本的特點是獨創一格的節奏,從簡單的《婚禮》(1914-1917)到複雜的《春之祭》(1911),皆顯現出節奏上的奇妙形式。除了奇妙的節奏外,《夜鶯之歌》裏的樂器組合以及銅管、長笛、小提琴的獨奏和它們與樂團的互動均予人以新穎、優美的感覺。

史特拉汶斯基於1914年移居瑞士,之後從舞台音樂(1914-1918前後)、新古典派(1920-1930年代)到十二音階(1950年代),令他成為二十世紀國際作曲界領軍人物。《夜鶯之歌》是他早期作品,新穎但不深刻。

靈巧清透

另一位二十世紀作曲家、鋼琴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人們喜歡將他與德彪西歸為同類作曲家,其實兩人相異之處更多,後者是印象樂派創始者,而拉威爾則更偏向於古典形式。他的氣質較接近聖桑。在和聲技法上,拉威爾是相當「印象派」的,卻帶有調式傾向,激情多於理性,效果仍然新穎時尚。拉威爾的感性、理性與古典浪漫、印象的融合滲透而不失時尚新穎,正是他的引人入勝之處。他於1912年創作的Daphnis and Chloe第二組曲便是拉威爾風格的代表作。杜托華和港樂演奏得靈巧清透,討人喜愛。

俄國出生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一位傑出鋼琴家和作曲家,寫有3部《鋼琴協奏曲》,這次魯根斯基奏第三首D小調(作品30)帶有濃郁俄羅斯民族樂派之浪漫氣息,精緻的鋼琴寫作技法以表現高度彈奏技巧。魯根斯基具有嚴謹的學院風格,技巧高超,似乎缺了一點點魅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