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多年以來,肺癌一直是本港頭號癌症,但自過去數年起,大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攀升,甚至已跳升為港人最常見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公布的2015年十大常見癌症統計,大腸癌新症突破5000宗,較第二位的肺癌多出接近300宗。值得慶幸的是,隨着醫藥技術進步,現時的大腸癌治療選擇漸趨多元化,即使是轉移性的晚期大腸癌,部分個案亦已可使用針對性的組合治療,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針對性組合治療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明顯關係︰都市人習慣多肉少菜低纖維的飲食,加上少運動、飲酒及肥胖問題,都增加了大腸癌的發病風險。與其他主要癌症相似,大腸癌亦可按癌細胞的擴散程度,分為一至四期,其中第四期即癌細胞已有遠端轉移情況,一般情況下,治療目標都是以紓緩為主。
「標靶治療」的概念近年亦已廣泛應用於轉移性大腸癌個案中︰醫生可為這類病人安排進行RAS基因測試,若證實病人屬「野生RAS型」(Wild Type)腸癌,代表他們適合使用具針對性的「抗EGFR標靶藥物」,針對性地抑制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控制癌細胞的活躍程度。
醫學界亦發現,野生RAS型晚期轉移性大腸癌個案,可將上述的標靶藥物結合化療使用,這類組合治療除可將藥物起效機率提升外,口服抗EGFR標靶藥物亦可持續使用1至2年,有助穩定病情,提升患者的總生存時間及無惡化存活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現時主診醫生亦可考慮透過上述組合治療,助一些擴散點少於5個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將腫瘤體積縮小至一定水平,增加透過手術將腫瘤全部割清的機會,為這班晚期病人帶來重要的根治希望。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