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傳統上,我們都將產業分為製造業和服務業。把東西做出來叫製造業,提供服務換取報酬叫服務業。其實未來所有的行業,都應該是服務業。我們都在服務客人,解決客人的痛點。誰能在這件事情上做得好,誰就是贏家。
但是,眼見互聯網大潮的政策方向,是朝着無人化、人工智慧化的局勢發展,以科技為核心的競爭,高資金、高技術的門檻又有幾人能參與?
不是要數落香港初創環境、科技什麼的不足,因為這些都已經有太多人在不同場合鬧過;也不是留在香港發展就沒志氣,我們還是有機會成為世界級,應該沒人敢說我們頭頂上有天花板。
在中國經營,最主要風險還是政治風向考量,做做小生意沒問題,但頭頂上就是有個無形的天花板。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反倒沒差,因為在香港創業、就業的機會可能還是比不上當個「北漂」來得好,只要辛苦幾年,再回到香港也練就了一身的武功。
隨手翻翻最近一個月《信報》的頭條,產業界發生很多大事,包含「6060五日升六成」、「共享單車泡沫破了」、「XXX被電商打敗」、「銀行推出人臉識別」,任何一個訊息,背後所代表的可能都是數百億的市場變化,只要抓到其中一個機會,隨時可能趁勢而起。
香港只是一個小島,島國不應該是限制,島內資源不夠我們用,大時代再不在股市,大時代在網絡。不巧的是,如果待在香港的Comfort Zone久了,四季溫差愈來愈小,簡單一句話就是感覺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如果不強迫自己時不時探頭出去外面看看,真會以為世界停止不動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緬甸古都 |
上一篇: | 「亞洲五十最佳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