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4日

天峯醫生 醫者之言

一起腦退化的日子

上期(見10月7日)本欄提及,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0個人就會有一個患上腦退化症;80歲以上的長者,罹患腦退化症的機會更達三分一。

然而,香港人愈來愈長壽。2011年,大約有94萬名長者(年齡界定為65歲或以上),當中65至75歲的人口佔我們總人口不足7%,75至85歲的人口和85歲以上的人口也分別只佔總人口大概5%和少於4%。但估計到了2039年,每3個人裏面,就有一個達65歲或以上,85歲以上的人口亦佔總人口接近一成。

如此看來,將來罹患腦退化症的人會有很明顯的增加,即所謂的「腦退化海嘯」(Dementia Tsunami)。問題是,我們有多少準備去迎接這個「海嘯」?從上期文章提到的故事可見,即使是現在,香港腦退化症的病人和照顧者所得到的支援仍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面對着將來不斷增加的患者,我們應如何面對一起腦退化的日子。

未有靈丹妙藥

標題用「一起腦退化」,筆者並不是故作浮誇。一來,有研究顯示,可能有達九成的腦退化症患者並未被發現患病,即還是隱藏在社區之中,卻得不到適切的支援。另外,到目前為止,雖然對腦退化症的病理有一些了解,但醫學界還未能完全掌握腦退化症的基本成因,只知道腦部受傷、中風或病變後會有較高機會患上腦退化症,也有機會和一些遺傳基因有關。

另一邊廂,縱使有很多不同的藥物,甚至嘗試移植幹細胞,或是從基因治療方向入手,但至今也還未出現確定有效控制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醫療仍未能如控制糖尿、血壓高般有效地控制腦退化症。

然而,香港除了社康護士,及各種不同專科或職系的外展和社區服務之外,當然還有一些針對腦退化症患者的醫療和社區服務。

例如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就有一個社區協作計劃,主要針對前面提過那九成隱藏於社區的腦退化症患者,首先透過對社區醫生、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及一些照顧者等的教育和訓練,以提早對隱藏的病患者作出診斷和支援,而將病情較嚴重的病患者轉介往醫院管理局的診所,甚至入院作進一步治療。這樣,既可以盡早檢測出患者,有機會減慢病情惡化的時間;也有分流作用,令輕患者留在社區,嚴重者才需要到醫院,可以令資源分配更得宜,亦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另一個計劃,是由食物及衞生局牽頭,由醫管局及社會福利署協作。醫管局醫生將合適的輕至中度腦退化症患者,轉介到社署轄下的區域長者社區中心。

另外,醫管局也會派出護士和治療師到這些區域長者社區中心提供專業協助,強化非政府組織照顧患者的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並提供對照顧者的教育和支援,以期強化社區對病患者的照顧容量。

隨着人口的年齡增長,如果持續單純依賴醫療系統作為對腦退化症患者的支援,只會不斷增加對醫療系統的壓力,導致質和量更加愈來愈不足,即使不斷再投入資源,結果也會不理想。事實上,除非病人已到達病症後期,醫院並不是一個照顧這些病人的最佳地方。特別是患上初期腦退化症的病人,最適宜留在社區。照顧腦退化症病人,尤其輕度至部分的中度患者,始終需要醫社合作。適當的社區支援才是最有效減緩病情惡化的方法,更能令病人有最好的生活質素。

還有,由文獻資料可見,最有效幫助腦退化症患者的方法,包括運動、照顧者的支援及服務,以及一些原本用於教育啟發小孩子的互動教學方式。就如上面提過,醫藥反而未必是最重要的一項。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明白,社區服務人員對於應對腦退化症患者缺乏信心,一方面擔心認知不足,另一方面有時可能太習慣既定模式而未必願意貿然協作。

有賴醫社合作

醫社協作,首先要釐清各專業和社區服務人士在協作中的分工和角色。社區人士至少需要從醫療專業人員身上學懂掌握兩種基本認知:(1)適當地區分不同程度的患者,了解所需要注意的症狀;(2)照顧和支援輕度至中度病患者和減緩病情惡化的方法。不同程度的患者有不同的需要,透過知識和技巧的傳輸,加上社區人士本身對社區服務有一定的認識,只要訂定標準的評估方法、照顧計劃、一站式統籌的服務,如果能夠加入熟悉各種服務渠道的個案經理(Case Manager),會更加容易和正確地支援病人及照顧者。除了提供服務之外,當他們察覺到病人病情加重或變得複雜,已超過社區和基層醫療所能夠處理的情況時,便需要有途徑轉介至醫院或合適的專業人員跟進。

畢竟,預防勝於治療,也有文獻指出,如果能夠優化一些人生的生活模式,可以預防或減少三分一的腦退化症。這些生活模式包括人生早年的教育、中年時期的運動,以及對聽覺損害、肥胖和血壓高的控制,以至晚年避免吸煙、憂鬱、缺乏運動、缺乏社交活動和糖尿問題。這些都是某程度上可以自己作出改變的因素。

這些概念,在長者日漸增多、也是我們愈來愈長壽的時候尤為重要。隨着年紀愈大,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及次數都會隨之增加。醫社協作以至社區支援,其實並不只限於腦退化症病人。事實上,「退化」本身並不是一種「病」,它或可被視為隨着年齡增長的磨損問題而已。下回筆者從社區出發,再看看我們一起退化的日子。

撰文 : 天峯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