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13日

脫安生醫生 健康專題

「三高」之間的危險關係

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被稱為「三高」,是都市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三類疾病的共通之處,是均可對患者的血管構成破壞,繼而誘發各種併發症,除了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外,嚴重更可致命。由於三高早期徵狀可能不甚明顯,作為前線醫生,在處理這些個案時,都需要因應不同病人的情況,技巧地提醒他們關注自身病情,同時維持良好治療依從性,以免最終病情失控致併發症纏身。

全港約有10%人口受高血壓或糖尿病問題困擾,當中亦有不少已被確診患高膽固醇。無論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致病的風險因素都可概括分為「先天因素」及「後天因素」兩類。前者是指一些不能逆轉的因素如年齡(年紀愈大三高風險會持續累積)、遺傳等;而後者則泛指一些可作改變的因素,例如吸煙(直接破壞血管健康及全身機能)、不良飲食習慣(高糖、高鹽、高脂、低纖維)等。

中央肥胖易有三高

另外,醫學界亦發現肥胖人士(特別是中央肥胖)較易出現三高問題,原因與「腹腔脂肪」有關︰腹腔脂肪持續釋放某類荷爾蒙,產生游離脂肪酸及有害的蛋白質,對血管健康造成破壞,同時增加患三高的風險。

三高在病情早期階段時,病徵可能並不明顯,然而當病情持續破壞身體機能而引發病徵時,身體所受的傷害可能已難以逆轉︰舉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水平高企,全身的大、小血管受破壞,引發糖尿眼、糖尿腳、糖尿腎病甚至心臟病等併發症;高膽固醇患者因斑塊積聚在心、腦血管壁中導致血管栓塞,引發心肌梗塞等致命併發症。研究更發現,約三分一的高血壓患者一直對自身病情毫不知情,直至腦中風發作才驚覺自己血壓水平超標,然而已壞死的腦細胞已不能逆轉,對病人亦帶來不能修補的傷害。此外,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3個疾病的風險因素亦會相互影響,若其中一「高」的控制未如理想,往往可能代表患者在風險因素管理上有不足之處,並因此令其餘「兩高」的病情控制亦有所缺失。

家庭醫生每天接觸不同類型及健康狀況的求診人士,若在檢查中證實他們患上三高其中一種或以上,都會因應他們的病況及病徵嚴重程度而安排相應的治療,由最基本的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到藥物治療,務求可及早將病情控制在穩定水平,減低併發症風險。雖然三高病情暫未能「斷尾」,但家庭醫生仍會透過醫患之間的溝通,鼓勵病人︰

1.了解自身出現的風險因素,並嘗試減低這些因素對病情的影響;

2.通過適當的治療,令血壓、血糖或膽固醇水平趨向理想水平;

3.與醫生共同訂下治療目標,例如希望減低糖尿眼風險以見證兒孫成長、將病情對心血管的破壞力減低以避免日後需接受「通波仔」手術的高昂治療費用等;

4.在飲食、作息、運動等方面作全面的調整,並在需要時接受專業醫護人員(如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協助;

5.維持良好的用藥依從性,藥物組合、數量及用藥次數愈簡便愈好;

6.養成自我監測健康指數的習慣,例如在家居使用血壓機、血糖機等,並定時覆診。

少吃動物油脂內臟

以港人十分關注的飲食為例,要預防或改善三高惡化問題,市民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營養,飲食原則以少鹽、少糖、少油、少動物性油脂與內臟為主,同時應多吃蔬菜及含高纖維的食物,盡量避免食用精製糖類或加糖的食物;至於烹調方式,則宜用清蒸、水煮、烤等方式,同時應避免飲酒。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三高在本港有年輕化趨勢,箇中原因固然與港人生活及飲食習慣西化又缺乏運動有關;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隨着港人對健康意識提高加上檢測技術進步,若能在三高病情較早階段確診,並開始由醫生介入,病情可望在較輕微時開始受控,對健康所構成的風險亦能減低。

 

「三高」要點

.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3種疾病的風險因素會相互影響。

.其中一「高」的控制若未如理想,通常代表患者在風險因素管理上有不足之處。

.維持健康的日常飲食與運動習慣,有助同時改善三高的病況。

 

撰文:脫安生醫生_家庭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