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3日

潘天惠 訪談錄

中大大豆研究中心主任 林漢明要為種子尋找出路

英雄莫問出處,中大大豆研究中心主任林漢明教授,出身卑微,長大後毅然轉投「粒豆咁細」的學術領域,投入被人忽略的大豆研究,與身世互相呼應。他是自由主義者,風趣幽默,無所不談,從不戴絲帶,喜歡玩Facebook貼地溝通,卻無懼被學生「膠化」,依然散放着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

「有學生不只一次罵我,也試過罵我可恥,但始終是學生,邀請我出席婚禮,我也到場。」林漢明棄高薪厚職和移民美國機會,為的就是回港春風化雨,用言行感染莘莘學生。

林漢明來自草根家庭,一家六口屈在慈雲山徙置區,每晚趁母親就寢後以衣車溫習,小學時窮得買不起補充練習,「教數學的陳老師平日上堂會擲粉筆,好嚴好惡,但他知我環境不好,借出版社的sample給我準備升中試,感激不盡。」

最終,林漢明獲得政府獎學金,升讀名校伊利沙伯中學,年紀輕輕便依靠補習賺取生活費,因首次考A-level失敗,再接再厲自修攻入香港中文大學,碰巧當時的香港面對前途問題,他曾經參與保釣等學運,亦是學生會成員,對世界充滿使命感。「當年教女子夜校,見到學生收工來上堂,我也深深感動,從中覺得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

曾經拒絕大公司筍工

1985年,他成為中大生物學學士,2年後考獲中大生物學碩士,畢業後想為世界做點什麼,要先「體驗和見識世界」,於是靠獎學金赴美深造。「最初我想做中學老師,後來變成教大學,要多得麥繼強(前中大生物學系教授)和黃玉山教授(公開大學校長),前者帶我認識神奇的DNA,後者令我明白教人先學會做人。」

隨後,林漢明在美國西北大學考獲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博士,再轉到紐約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講到天花亂墜是無用的,你想改變一點什麼,就要親自去做,於是人人移民,我就回流,其實1996年聖誕節已經回港,1997年正式工作。」

他在美國不是做大豆研究,而是在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揚名,回港前更獲全球最大種子供應商邀請加盟,甚至提出協助他全家移民,卻被他一口拒絕。

為了夢想,他放棄一個移民美國的機會,不是人人做得到。「你要問自己為了什麼?我同太太一起奮鬥(詳見另文),肯定不是為錢,為錢不如留港發展?當時讀博士後,那supervisor好早回到學校,我要比他更早,所以日日清晨4點起身讀書,回到學校就躲在lab做實驗,又是為了什麼?」

現在,他是中大大豆研究中心主任,但初回香港,由零開始,曾經要「淪落」為拾荒者。「經費近乎零,我經常同助手去執垃圾做實驗,舊桌舊椅,白板都是舊的,但我在上面寫的鴻圖大計字字都是新的,第一代學生見證我一步步完成目標。」20年研究生涯,受過同事白眼和質疑,他寄語:「保持謙卑,別失自信,人生高低跌宕何等平常,我常告訴自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2014年,林漢明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從野生大豆識別出耐鹽基因,有望大量培植優質耐鹽大豆,造福全球,結果亦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10月8日,耗時一年拍攝的《我們的科學家》第2集《查干花鎮上的一點綠》,就是講述他的研究工作,將於港台電視(31台)晚上9時首播。

「辛苦?攝製隊上山下海,揹着沉甸甸的器材,比我辛苦得多,記得我們在吉林,當日下大雨,土地非常鬆軟,我們個個都滑到一仆一碌,又要笑又要痛。」他莞爾一笑,受訪期間,笑聲傳遍整層中大科學館東座大樓,「部分種子今年獲得甘肅省批准被農民使用,由上一年開始,荒地、高海拔地區和山區無施肥土地均陸續有收成,今年目標是為種子尋找出路。」

「大豆是長期被忽略的農作物,首先它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豆科植物,有利把貧瘠的土地變成可耗土地;其次,20%的食用油是由大豆提取;第三,它可將氮氣變成有機氮氣,藉此減少使用農藥。」執豆容易種豆難,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研究,林漢明坦言為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大中華,「《詩經》早已記載我們種植大豆,但現在三大出口國是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多諷刺!」

長遠目標是自給自足

巴西和阿根廷的技術來自美國,中國的大豆七至八成是靠入口,他一口氣說下去:「大豆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元素,我們做研究不只是為了這一代,而是為了幾代人,想想,我們不停使用化學肥破壞土地,再過三四代還能吃到種出來的食物?」

自給自足是長遠目標,他承認中國短期內難以取回大豆供應的主導權,尤其是大豆市場有助平衡中美貿易逆差。

說回教育,林漢明笑言要教學生做人,講道理已經行不通,只能透過科學研究和一言一行感染身邊人。「我選擇做大豆,選擇做農業,選擇幫助偏遠地區,已經間接顯示我的價值觀,20年前我們讀大學,是想為社會do something good,但他們不吃這一套,所以我寫Facebook,他們上堂不聽書,卻很喜歡看Facebook,哈哈!」

「教育同農夫播種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收成有多少,也不知道多久才開花結果,但一定要保持信心和耐性。」

帶學生走出思想懶惰

他常在社交網站分享在世界各地所見所聞,帶領學生走出思想懶惰,皆因所想往往與所見南轅北轍。

「人們覺得非洲好可怕,但我住過南非黑人區,黑人友善親切,當地也非槍林彈雨;同樣地,有人覺得中國好有錢或好貧窮,其實兩者皆不是,當你放下所有標籤和成見,才看到世界之大。」他是自由主義者,深信每個人都有自由思想,故不介意被學生標籤為道德膠、左膠。

「標籤是避免深入思考,將別人膠化,便不再聽他的所有論述,以為知道一切,其實懵然不知,就算是左膠,光譜也非常闊,例如無政府主義者。」出得來share,預了無fair,網上欺凌,他笑言早已身經百戰:「例如局長喪子,鄰有喪,不巷歌,我覺得這是人生存在世的基本價值,我不會刪留言,也不會迴避。」

「我不介意在Facebook表達意見,就有心理準備被人罵,有學生罵我可恥,他請我出席婚禮,我一樣會去。」他重申自己從來不分左右,只是議事論事,「民主不是51人打倒49人,真正民主是同時照顧那49人,否則就是打壓少數,人們問我是黃絲抑或藍絲,我答從來不戴絲帶!」

談到近期的大學政治風波,他收起了笑容:「大學的學術自由相當寶貴,討論自由的原則是包容,可悲的是現在大家只在乎宣洩,而非學術性討論,過程中沒打算以理服人。」

社會上,言行一致的人愈來愈少,林漢明講得出、做得到,也向香港教育投予信心一票。「我女兒今年大二,也在中大,她自小就讀本地學校,當同事把子女送走,我覺得香港是她的根,扎好根才出去也未為晚也!」教育是一個過程,家長如果越俎代庖,對下一代又是好事嗎?

 

 

林漢明小檔案

出生年份:1960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女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西北大學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博士

出生地點:香港

專業:大豆及基因功能研究

興趣:寫Facebook、座右銘: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