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30日

黃譚智媛醫生 自講自治

中西結合社區健康中心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是全港專科學院最早成立的學院,其前身是成立於1977年的香港全科醫學學院,1997年改名為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而現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醫生,也是前任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世界家庭醫學組織(WONCA)候任會長。

今年3月在香港大學舉辦的「基層醫療研究論壇」上,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祝墡珠教授介紹了上海社區醫療發展的情況。其致力於畢業後全科醫師的教育培訓,建立新型的全科醫師教育培訓與評估模式,而這計劃是李國棟醫生積極在內地推動的。上述表達香港的家庭醫學院在世界、在內地都是領導的角色。

前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承諾在香港「No one will be deprived of healthcare for lack of means」。仿效英國優良傳統,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是公營的,但香港大部分家庭醫生卻是私營,有別於英國,而衞生署的免費服務只限於最基本的預防與治療。

由楊紫芝教授領導的「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於1990年發布報告Health for All, The Way Ahead,詳細闡述了社區健康服務的體制、架構、運作和財政等等,並建議成立「基層健康服務管理局」(PHC Authority)。而特首林鄭月娥當時是衞生福利局首席助理秘書長。2004至2005年筆者在醫管局也推動社區健康醫療的發展方案。但是多元化的「社區健康管理中心」計劃了十多年亦未成事。

內地在中醫治未病方面的研究已進行多時,並且不少地方已建立了「治未病中心」。香港浸會大學在賽馬會基金的資助下亦將成立「治未病中心」。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而現代中醫師重要的角色也是「家庭醫師」。上海的中醫進社區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上海鼓勵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參加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並在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執業,同時開展市和區縣兩級中醫專家師帶徒工作,鼓勵中醫專家在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開設工作室。到2015年,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佔基層全科醫生的比例達到20%以上。

中醫「家庭醫師」治未病

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教授,9月24日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的「傑出學人講座」中,以「新實施的中國首部中醫藥法對中醫藥發展的影響」為題演講,強調政府應負擔興辦基層中醫服務的責任,提倡「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國務院和中醫藥主管部門會制訂養生保健服務的規範和標準,而推廣的目的是促進健康文化傳播和民眾自我保健,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調動社會興辦中醫服務的積極性,維護和增進人們的健康。

王國強局長認為香港應走進世界傳統醫學舞台的中央,作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一點,香港具有「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借助《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和《中醫藥法》,形成新的格局:「六位一體」,即「科研、教育、產業」和「醫療、保健、文化」。

香港在中醫藥的中西交流與學術聯絡上是領導者。

2000年,「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MCMIA)成立,已連續16年與貿易發展局合作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

2003年,香港大學成立「中藥全球化聯盟」(CGCM),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勞力行院長是秘書長。

2009年,歐洲多所著名大學,如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聯合申請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研究基金,進行「後基因組時代傳統中醫藥研究的良好實踐」項目,筆者是此計劃的顧問。

2012年,成立「中醫藥規範研究學會」(GP-TCM RA),筆者也是創會董事。明年的會長則是浸會大學的呂愛平院長。

加強中西醫溝通基礎

醫管局也舉辦「西學中」課程。自2005年起,針對西醫醫護人員,舉辦「醫護人員中醫學證書」課程,進行基本中醫培訓。近年更舉辦「中級中醫藥學課程」和「中醫護理學證書課程」。同時設立「中醫動」網站(https://cmk.ha.org.hk),並在醫管局內部網站「醫啟知」建立草藥毒理數據庫和中西藥相互作用資料庫。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在2012至2014年申請「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PSDAS),舉辦了老年醫學、兒科學、精神醫學、婦科醫學、常見疾病、預防及康復治療等「中學西」證書課程,進行持續教育。後來又舉辦了影像診斷和化驗診斷課程,加強中醫現代化的西醫診斷知識,從而加強中西醫溝通的基礎。

政府已在全港18區每區設立一間中醫教研中心,在促進以「循證醫學」為本的中醫藥發展之餘,亦為本地中醫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提供實習培訓機會。

香港醫療最大的問題是強調昂貴的醫院服務而忽略了社區預防保健,這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背道而馳。正當香港醫護人員缺乏而全港有7000多名註冊中醫師,大部分是在社區工作,香港可利用現有人才進行規範化的家庭醫生培訓,而各醫護人員可在18區建議成立的「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合作,為市民提供養生保健、預防醫療和康復服務。從經濟角度看,這一基層模式不但比現有醫院模式便宜,更能增加市民的生活質素。

撰文 : 黃譚智媛醫生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前醫院管理局總裁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