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9月份新樂季開始,中國青年女鋼琴家王羽佳與香港管弦樂團一連演出3場音樂會:1、2號的開幕音樂會;6號的王羽佳室樂之夜;8、9號的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和馬勒《第五交響曲》。筆者聽的是9月1日的開幕音樂會。
開幕音樂會演出了2首作品,上半場是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23),下半場是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音樂《春之祭》,2首加起來也只不過演奏了65分鐘左右,對聽眾來說似乎太短。一般現代樂音樂會的演奏時間是在90分鐘至120分鐘。
音樂會是短了一點,但王羽佳演奏的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則十分精采,加奏的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卡門》歌劇第二幕《吉普賽歌》裏的變奏曲以及李斯特為舒伯特的 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寫的變奏曲顯示了王羽佳卓越的鋼琴技巧、對複雜節奏和樂句的處理和控制,令聽眾充分領略到2首鋼琴變奏曲豐富的音樂內涵和玲瓏剔透的結構。
筆者常常覺得柴可夫斯基的某些作品與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頗能代表音樂領域裏的俗與雅兩種境界。筆者曾於2005年聽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行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必彈曲目,七八次聽下來感覺就不那麼好了。
王羽佳處理第一樂章分寸掌握恰到好處,氣勢磅礡樂段不像有些鋼琴家那麼誇張過分;第二樂章極盡抒情優美之能事,同樣地王羽佳也清秀典雅地「唱」出動人的旋律。第三樂章鋼琴有着強烈的鋼琴與樂團「競」奏的成分。王羽佳可能有一樣未能做到——未能百分百地表達「典型的俄羅斯憂郁」。
《春之祭》的配器和節奏
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突出人物。《春之祭》是史特拉汶斯基在俄羅斯創作的最後一首作品,他於1914年移居瑞士,1934年入籍法國,1945年入籍美國,1971年在美國逝世。這也說明了史氏在1920-1930年代影響了「新古典樂派」、1950年代對「十二音列」發展的影響的時代背景。
史特拉汶斯基積極嘗試從後期浪漫樂派的技法和風格裏跳出來,因此他對勛伯格等人的第二維也納樂派和十二音列很感興趣,但他的作曲技法仍然在調性範疇內。史氏的創新在於採取多調性、多節奏型,令聽眾感到他的作品與前人不同。有音樂史學家說他每隔幾年就「改變自己的外貌」,令筆者聯想起畫家畢加索。
《春之祭》從技法上(和聲與節奏)和風格上與後期浪漫樂派不同,要有經驗的樂團來演奏史氏的複雜配器和節奏,尤其是銅、木管樂與弦樂之間的節奏與力度之均衡。港樂需要多演奏大型的現代管弦樂作品,如Richard Strauss、Shostakovich Schoenberg、Webern、Berg、Messiaen等人的作品。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