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9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同香港接班人談心(上)

以前筆者在本欄三番四次指出,香港精神健康服務有很多改善空間,希望得到政府有關官員注意,努力急市民之急。

香港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的着力點,集中針對長者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今期首先討論目下香港青少年面對的情緒困擾,以至他們患的各類精神病,在數量(普遍性)和質量(嚴重性)上與日俱增的原因和影響。

近十幾二十年間,青少年精神健康惡化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連帶政府都不能迴避,要向社會各界諮詢意見,尋求拆解這個危及社會穩定的「計時炸彈」方法。

青少年的定義非常廣泛和富有彈性,我們一般稱他們為「後生仔」,年齡大約15至30歲之間。這些「後生仔」就是香港未來的「接班人」,為什麼他們的精神狀態值得社會這樣憂心忡忡呢?

香港的青少年患上自閉症、注意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或過度活躍症(Hyperactivity Disorder)、行為和飲食失調(Conduct and Eating Disorders)、 較嚴重的抑鬱症、精神錯亂(Psychosis)以及狂躁抑鬱症(Bi-Polar Depression)的數字增幅驚人。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

第一是:過去這些事情是在隱蔽形式中普遍存在,但隨着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社會風氣日漸開放,很多家長都不再諱疾忌醫,會積極尋求適當的治療。

第二是:現在青少年所承受的壓力比上一兩代人更大。老一輩的香港人出生於戰後(相當於歐美的「嬰兒潮」時代),成長於五十至七十年代,他們面對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競爭,注意力集中於累積財富,適逢香港當時經濟起飛,有不少本來是「一窮二白」的小子經過個人努力,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豪。可是,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新生代」,雖然普遍教育程度比上一輩高,但出人頭地和向上爬的機會則大大收窄。有人甚至認為青少年在沒有父輩蔭庇下,向上流的機會接近零。

「裙腳仔」效應

有人會反問:「財富地位並不是快樂的唯一泉源,我們應該教育青少年盡本分,就可以知足常樂!」他們說的話千真萬確,可是教育青少年的人有沒有以身作則呢?

最近,香港研究協會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調查員在今年4月至7月期間,抽樣訪問了1079個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的家長。得出的結論不得不使關心香港前途的人有些擔心:

1)54%家長憂慮子女不能單獨處理本身的問題,不敢放手給他們嘗試,造成「裙腳仔」效應。

2)39%家長為了子女高興,會盡量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要求,導致溺愛和縱容孩子。

3)43%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子女,縱使有空,都寧願「機不離手」,放棄和孩子接觸的珍貴機會。

有道「上樑不正下樑歪」,家教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一環,但要推展家長教育談何容易!而且更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筆者以前在各大專欄都提及青少年問題與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涉及很廣闊的層面,例如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知識的灌輸、職場的訓練、社會風氣的熏陶和宗教的心靈慰藉,都會直接和間接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也會塑造他們對精神病的「抗疫能力」。

上一兩代的香港人生活比較簡單,在資訊不發達時比較專注學業,會多聽父母師長的教導,努力向目標前進,發憤攀爬社會的階梯,考入兩間大學就是人生第一個里程碑。時移世易,現在大學生再不是天之驕子,畢業後的挑戰和壓力更大,加上現在是「資訊泛濫」的年代,他們目睹全球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事情,有時真是無所適從。正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不見可欲,其心不亂」,網上的東西未經過濾,是真是假,是正是邪,莫衷一是。部分青少年心智未成熟,耳聞目睹花花世界,總會引起渴慕追求,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可能從此沉淪於網絡的大海,變成一葉無舵的孤舟。

Daniel Levitin的《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提到:「在過去5年內所創造的資訊,遠勝於過往歷史的總和,每天都不斷地衝擊我們……我們已沉迷在過度刺激之中。」青少年沉醉網絡世界,很少和其他人(包括父母)面對面溝通,造成人際之間的世代隔膜,使很多「網中人」脫離現實,疏離社會甚至產生仇恨和不滿。

成社會病態

香港近年社會的動盪,的確反映不少青少年對現狀非常不滿,其中可能是社會向上流的機會愈來愈小,薪金追不上通脹,樓價持續高企,置業的夢想恍如空中樓閣,加上本地的民主進程又停滯不前,這種無力感和無助感促使他們走上極端:有的公民抗命,街頭抗爭;有的紙醉金迷,放任不羈。還有一些青少年早已放眼世界,負笈海外,打算做一個地球村的公民。所以,扎根於香港、踏實有為的青少年,即本文所指的「接班人」,人數應該是「不敷應用」。

放眼香港的公私營機構,大部分掌舵人的年紀都不輕。當然,我們不能以年紀去判斷每個人的工作能力。美國已故總統列根,年過七十才當選,反而成為該國近代「最成功的領導人」。無論如何,上一代總要交棒給下一代,尤其需要培養大量中層管理人員,以便挑選優秀者接棒。可是,現在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受着種種負面影響,有普遍不達標的現象,而且有蔓延趨勢,可能發展成為令人憂慮的社會病態,對本地的前途,特別是經濟方面構成莫大的威脅。現在政府面對的不單是「傳染病」,而是社會的歪風,需要各個界別的有識之士群策群力,盡快釜底抽薪。

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實有賴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互相配合,才能使他們成為棟樑和可靠的接班人,這無疑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