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2日

陳英凝教授、陳廣慧 健康專題

香港極端天氣 影片解說對健康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令香港近年出現更多極端天氣,2015年是自1884年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夏天,2016年卻有自1957年以來最凍的1月,而到今年又出現最暖的1月。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一直致力相關研究,早前在中大醫學院的支持下,將研究成果製作成一系列短片,向公眾介紹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溫度,令香港這個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面臨極高的健康風險,期望學院的研究能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CCOUC希望透過這個公眾教育項目,提高香港對極端氣溫的社區應變力和一般健康準備。短片內容為香港人提供氣候變化與健康關係的科學證據,藉以鼓勵市民為應對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作充分準備;在社區層面上,短片傳播關於備災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訊息,並且警醒城市人重視氣候變化、環境和健康的相關影響。

我們把中英文兩種版本的短片上載互聯網,並透過社交媒體廣為傳播。短片亦製作成DVD寄贈各個政府部門(包括香港天文台、教育局、食物及衞生局、環境局等),和各相關諮詢機構、區議會、非政府組織和各中學;短片也在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和多個國際會議上播出。

由5段短片組成的「熱到爆凍到震健康系列」,涵蓋5個主題,包括:1)死亡篇、2)熱島效應篇、3)入院篇、4)求助篇,以及5)健康協同效應篇。影片以圖表和動畫表達我們的相關研究成果,讓公眾容易理解,並增加趣味性和感染力。

酷熱令死亡人數增

在死亡篇中,我們從天文台、政府統計處、環境保護署、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獲取數據,分別研究炎熱季節與寒冷季節下的死亡人數變化。在炎熱季節,當溫度高於攝氏28.2度這個臨界點後,氣溫每再增加攝氏1度,當天死亡人數即會上升1.8%,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感染的死亡人數在高溫天氣下顯著上升。要留意的是,研究期間(1998至2006年)有約五分一(20%)的日子氣溫高於攝氏28.2度;而單單在2016年,就有23%的日子氣溫高於這個臨界溫度。

在寒冷季節,低溫天氣對人體的影響有所滯後,氣溫下降與死亡人數增加這個關係持續約3周。寒冷季節時,每日平均溫度下降攝氏1度,其後3周累積死亡人數即上升3.8%,長者尤其高危。

在熱島效應篇中,談及急速的都巿發展,導致建築密度高,交通工具和工業活動排放大量熱力,對城巿的微氣候構成重大影響,而晚間市區氣溫下降比郊區慢,產生「熱島效應」,灣仔、油尖旺和將軍澳情況尤為嚴重。

於高熱島效應地區,死亡人數會在連續5日平均溫度高於攝氏29度和5日平均風速較低的日子顯著上升。在高溫天氣下,當5日平均風速較低時,死亡人數比5日平均風速較高時會上升5.7%。我們相信適宜的城市規劃,特別是減低屏風效應,能有效減緩因氣候變化帶來的不良健康影響。

在入院篇中,講述當溫度高於攝氏29度這個臨界點,其後氣溫每再增加攝氏1度,入院人數即會增加4.5%;而在寒冷天氣,每日平均溫度每下降攝氏1度,入院人數即增加1.4%。一些疾病與極端天氣有莫大關聯,包括哮喘、手足口病、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當極端天氣來臨時,醫院和診所應該保持警惕,除醫療人員外,其他公共服務單位亦應及時為社會高風險人士,提供充足的支援服務。

減碳帶來健康效益

在求助篇中,根據天文台、長者安居協會、環境保護署和普通科門診提供的數據,我們發現當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2度時,平安鐘求助電話數量會顯著上升,約半數的求助與頭暈、呼吸短促及疼痛等症狀相關,而女性對高溫更為敏感。CCOUC於2016年進行了全港大型電話訪問,1017名受訪者當中,有683人(67.2%)在2016年寒潮中身體不適,但有求醫的只有134位(13.2%),當中約半數求助私家醫生,其次到政府門診求醫及看中醫,自行購買西藥的人也佔12.7%。最為常見的不適是骨骼肌肉疼痛(42.3%),其次為呼吸系統症狀(23.0%),最少的是心血管系統症狀(6.9%)。研究結果顯示,社區天氣及健康警示應該按照相關高危人士的需要,以保障市民健康。

在健康協同效應篇中,指出減低碳排放的減緩氣候變化行為,亦可產生健康協同效益,如多踏單車或步行,以及減少吃肉。CCOUC的研究發現,年齡愈大的人,經常實行環保減碳並且有益健康的行為的比例愈高,這跟較多年輕人實行環保生活習慣的一般印象剛好相反;男性和單身人士經常實行的比例也較低。

社區中,減少包裝及購物袋是較多人每天都做的減碳行為(70.1%)。受訪者中只有3.5%為素食者,差不多一半非素食者(49%)從未想過每周起碼茹素一次,當中尤以男性為甚。我們認為,如果能令市民了解減碳行為對個人健康的好處,將有助鼓勵更多人實踐這些行為及生活方式。

撰文:陳英凝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

   陳廣慧_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助理所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