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2015年10月15日,哈佛醫學院Center for Bioethics請來有「生命倫理學之父」尊稱的丹尼爾.卡拉漢(Daniel Callahan),在公開論壇談他的回憶錄In Search of the Good: A Life in Bioethics。這也是回顧半個世紀生命倫理的探索。演講連答問超過一小時,當時85歲的卡拉漢思路敏捷,風采依然 。
開場白,主持人笑問他:「你在書中談到早年在哈佛修博士學位,是糟糕的經歷,可否一談?」卡拉漢在六十年代在哈佛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當中的經歷令他意決不走學院哲學之路。他選擇做靠近社會議題的事,包括人口政策研究,寫文章關注避孕、墮胎等。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始於畢業前,那時期他在天主教刊物Commonweal任編輯,特別關心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課題。
創立研究中心
關於卡拉漢在哈佛的「糟糕經歷」,我會看作一個年輕學人拒絕被主流學院建制馴服的故事。
卡拉漢承認在進哈佛之前,未有做好功課,完全不知道當時哈佛哲學系是什麼門路。這是哈佛哲學系獨尊牛津劍橋分析哲學的年代。傳統的人生哲學問題,例如生命存在的目的、善與惡、人性等,很多都被犀利的語言分析肢解,視為「偽問題」。卡拉漢卻是為了這些問題來修讀哲學的。
在課堂上,教授認為他的問題不值得回答,他提出質疑,事後要到教授辦公室去談話。他的博士論文提案2次被導師拒絕。
卡拉漢發現,六十年代的學術主流內,道德哲學只是邏輯理性的思辨遊戲。他自己的偶像卻是蘇格拉底,在市集廣場與雅典公民辯論哲學。
哈佛時期的卡拉漢也醉心宗教,哲學系的課堂令他氣悶,就跑去神學院旁聽,結論是:「神學家那兒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卻沒有思考工具去處理;哲學這兒有各種思考利器,但一個有趣問題也沒有。」到他畢業後,七十年代的哈佛哲學學者包括John Rawls卻重新關注人間的課題了,例如公義。
1969年,卡拉漢已是多個孩子的父親,39歲才來創業,與精神科醫學教授朋友Willard Gaylin在所居的河畔小鎮Hastings-on-Hudson共同創辦一所獨立的民間倫理學研究中心Hastings Center。Hastings無疑是世界上第一所研究生命倫理課題的中心,畢竟Bioethics這個名詞還是在1970年才誕生的!
創業之初,卡拉漢家中臥室便是規劃辦公室兼文具倉庫;Gaylin的房子則放置複印機和儲存文件檔案。但他們一開始便充滿信心,相信必會成功。他回想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創業蔚然成風,Hastings算得上是開風氣之先,他不無自得地說:「稍後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也加入冒險創業潮流,我聽說他們也幹得不錯。」
超越兩極思維
在六十年代末,他發表一系列從正反角度辯論墮胎的文章,超越了基督教保守派與自由主義個人權利對立的兩極思維,因而嶄露頭角。1972年Abortion: Law, Choice and Morality一書出版,奠定了他在生命倫理學的獨特地位。
生命倫理學並非普及的學科,怎會受公眾矚目?這是時代使然: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物學和醫學的飛躍觸發新興的倫理問題和社會爭議,有限資源承受不了昂貴的新醫學科技,全新的避孕與墮胎道德爭論撕裂社會;科學家也有困惑,像愛因斯坦量子物理理論造就可怕的核武器那種夢魘,會否在生物學重演?當人類基因結構被破解,優生學上的應用指日可待,既有的道德規範能適應未來嗎?(卡拉漢演講錄像:www.youtube.com/watch?v=jeB4mIQQZYE)
撰文: 區結成醫生_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學者研究 |
上一篇: | 朝陽戰夕陽 舊書店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