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22日

蕭頌華醫生 安康晚年

「把脈」檢查是否患房顫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近年受到關注的疾病,由於它會增加中風的機會,所以一旦確診應盡早接受治療。不過,約有五成患者沒有任何病徵,更有些患者中風後才發現自己患有房顫。除了傳統的心電圖外,原來「把脈」亦有效知道自己是否「隱形」房顫患者。

房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2010年全球估計有3350萬名房顫患者,每年約有470萬宗新增個案;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中,則約有7%人患有房顫,隨着人口老化,預計患者數字有增無減。

為什麼房顫會增加中風機會?每當房顫發生時,不規則的心跳會形成血塊,若血塊隨着血管游走至腦動脈就會造成堵塞,導致中風。研究亦證實,房顫患者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

曾有一名74歲男士,某天突然暈倒,送入醫院證實中風,同時發現患有房顫。他表示從來沒有任何病徵,因此對自己患有房顫感到非常突然。中風後,他的說話及活動能力都受到影響,現時須服用薄血藥控制病情。然而,由於藥物效果未如理想,該男士再次中風,其後須轉服新型薄血藥。他現時的情況已受到控制,但生活上則因說話不清及行動不便而受到影響。

從以上個案可見,長者應及早檢查自己是否患上房顫。除了接受心電圖檢查外,近年醫學界亦證實「把脈」為更快捷及簡單的診斷方法。歐洲心臟協會指引亦建議,65歲以上人士可以做「把脈」檢查,若發現心跳不規律,則可使用心電圖再作檢查,及早發現房顫。

「把脈」時,先把其中一隻手平放,手掌向天,另一隻手的中指及食指放在拇指對下的手腕處,就能檢查手腕上的脈搏;細心留意一分鐘的脈搏跳多少次,以及注意是否穩定或不規則。若發現脈搏跳動不規律,和/或速度太快,例如1分鐘超過100次,便屬於房顫懷疑個案。除了手腕外,另外2個較為常見的測量地方為手臂中的肱動脈及頸部的頸動脈,同樣以食指及中指放於正確的位置,就能感受脈搏的跳動。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