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16日

李楚成 梁慧敏 教育講論

「三語」政策下普通話的挑戰

目前普通話除了作為小學的必修科外,也是不少中小學中文科的教學語言(即「普教中」)。回歸以來,各界與內地的跨境活動和交流日漸頻繁,港人多認同學好普通話的重要性,尤其是零售批發、酒店旅遊及速遞服務等界別的從業員。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16年的調查,八成多受訪者贊成在中小學階段教授普通話,以維持本港的競爭力。

八十年代末以前普通話在香港並不重要,直至九七回歸之前,港府逐漸認識到與內地交流的重要性,遂開始逐步推廣普通話。歷年來,政府以中小學教育作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途徑,並透過持續向語文基金、持續進修基金、僱員再培訓局等機構撥款,協助在學及在職人士提升普通話水平。回歸至今轉眼已20年,普通話的推廣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政府統計數據顯示,能運用普通話溝通的人口比例不斷攀升,至2011年已接近總人口的48%(統計處2012)。然而,學習普通話不能一蹴而就,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人要熟練地掌握普通話並不容易,遑論達到母語水平。

流於象徵性用途

轉眼間「三語」政策推行已20年,但普通話仍然只能作象徵性或儀式性的用途,例如日常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以普通話廣播、在節日慶典活動如香港七一回歸典禮(7月1日)或國慶日(10月1日)典禮上主持以普通話重複內容(次序放在粵語之後、英語之前)等。除此之外,普通話也作為小學的核心科目和中學的選修科目,並主要在零售服務業、酒店旅遊業中使用。走出學校及以上行業,從大環境來說,普通話實非本地居民的常用語言。

內地推普多年,現在不少人都以普通話為第一或慣用語言,可是香港的情況顯然大不相同。有學者主張普通話在香港的定位應介乎「第一和第二語言之間」,若從學校的普通話教學方法以至香港普通話使用情況的角度來看,本文認為在香港社會中普通話表現出更像第二語言,甚至是外語的特點:

一、以中文作正式的演講,通常是指粵語而非普通話;

二、除了大約72%的小學和26%的中學使用普通話作為中文科的教學語言外,普通話並不適用於其他科目;

三、普通話並不廣泛應用於政府、法律界和商界的重要場合,這些領域仍以粵語口語和書面英語為主;

四、本地人在非工作場合的交流很少使用普通話。

這客觀地反映一個現實:普通話在香港社會的應用機會不多。在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者自然不能將習得的普通話知識實踐應用。在社會推廣方面,由於歷史和地緣因素,粵語與香港人身份、本土意識密切相關,因而其主導地位十分牢固,即使大力推行普通話,終究不可能使普通話在社會上取代粵語的主導地位。這就意味着在香港開展的一切普通話推廣工作,只能為了讓普通話能夠在「三語」格局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以目前的客觀現實下,香港社會顯然缺乏合適的普通話學習環境,這不但影響學習普通話的風氣,更會令慣說普通話的專業人士或新移民慢慢向粵語靠攏,以便適應香港社會,結果形成了迴圈。自從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實施以後,內地訪港旅客增長強勁,根據旅遊事務署(2016)最新統計,2015年內地訪港旅客總數達4580萬人次,佔整體訪港旅客的77%。內地遊客來港消費,提供相關服務的酒店業、飲食業和零售業的員工,為保持競爭力,須懂得如何使用普通話與內地旅客溝通。然而旅遊業只佔香港經濟產業的一小部分,難以影響社會全局。

加強中港交流

為提高普通話的應用層面,我們建議政府着力拓寬學習普通話的管道,增加各種資助和津貼,進一步鼓勵更多行業與內地合作和交流,並提供相宜的政策優惠以助發展中港合營公司,提高工作場合使用普通話的機會,特別是「進出口、批發及零售業」、「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這幾類行業,先鞏固他們的普通話優勢,長遠帶動至其他有潛力運用更多普通話的行業。此外,香港人娛樂模式多變,普通話的推行亦宜針對香港人的娛樂潮流,吸引市民在輕鬆的情況下學習並樂於使用普通話,以達致潛移默化地改善聽說能力之效。

(本文為「兩文三語」系列文章之十一,待續)

撰文:李楚成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教授、系主任

   梁慧敏_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中國語文教學中心總監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