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衞生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其主要特點是持續悲傷,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也沒有能力從事日常活動,並且這些情況至少持續兩周。同時,抑鬱症患者也會伴隨其他症狀,如精力減退、食慾改變、睡眠時間更多或更少、焦慮、注意力下降、猶豫不決、躁動,感到一無是處、內疚或絕望,甚者會有自殘或自殺傾向。抑鬱症可以是持久性疾病或復發性的,會嚴重減弱個人在工作、學校或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嚴重情況可導致自殺。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報告《抑鬱症和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全球健康預估》,抑鬱症主要分為兩個亞型: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心境惡劣障礙(Dysthymia),後一類是一種慢性輕度的抑鬱症。
WHO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全球患有抑鬱症的人數急劇上升,2005至2015年的10年之間,患抑鬱的總人口增加約兩成。2015年,全球有超過3.2億人患上抑鬱症,約為全球總人口的4.4%,其中女性的發病率(5.1%)高於男性(3.6%),而老年人比年輕人和兒童更易患病。香港抑鬱症患者超過30萬人(佔總人口4%)。
港青少年自殺率升
抑鬱症患者往往伴有焦慮症狀。焦慮症是一組以焦慮感和恐懼感為特徵的精神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恐慌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及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等。和抑鬱症類似,焦慮症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焦慮症患者所表現的症狀往往是持續慢性的,而不是偶發性障礙。2015年全球有超過2.6億人口受焦慮症的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3.6%,其中大部分是女性,過去10年人數增加了約15%。而香港有超過20萬人受廣泛焦慮症的影響(2.7%)。
2015年,全球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約10.7人,超過78萬人死於自殺,成為了20大死因之一,佔死亡人數的1.5%。香港2015年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約12.6人,由2003年(每10萬人約18.8人)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樣,香港的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長者自殺率高於年輕人。令人注意的是,2015年,全港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為每10萬人約8.5人,比2014年的6.2人有所上升,尤其是15至24歲的男性青少年,自殺率為2014年每10萬人的8.3人上升至2015年的12.9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自殺學生大多與家人、親友欠缺良好溝通,多宗個案都曾在遺書中表達自己長期受自殺意念困擾卻不敢告訴別人。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就呼籲,有自殺意念的人士應主動找人傾談,亦呼籲父母、老師、社工等不同方面的持份者主動關心和了解青少年的感受,不帶先入為主的看法、真誠地聆聽他們的想法。
雖然對抑鬱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但全球只有10%至5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缺乏資源、缺乏訓練有素的衞生保健人員以及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等都是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影響有效治療的另一因素則是不能對病情作出準確評估。
5點幫助改善抑鬱
對於有抑鬱症的人而言,疏導情緒、提升個人的抗逆能力及減少自殺的機會,可採用以下的建議:
1.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信賴的人談論自己的感受。常與家人和朋友聯繫,及尋找社交網絡的支援,如所屬團體/組織等。
2.學習正面及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嘗試用積極的想法來取代消極想法和自我批評態度,取得成績時要祝賀自己。
3.發展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足夠的運動,哪怕只是短距離散步;穩定的飲食習慣,避免或限制酒精攝入,並且只按醫生的處方服藥;充足及有質素的睡眠等。
4.堅持做自己一向喜歡的活動,或尋找更佳的替代活動以穩定情緒,建立自信。
5.願意尋求專業人員意見,首先應去找衞生保健工作者或醫生。如果有自殺念頭,請立即聯繫他人尋求幫助
隨着新科技興起,不同療法也隨之產生,其中如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使用磁場去刺激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適用於較不嚴重的患者,但痊癒率只有30%;而顱神經電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 CES)裝置,能夠使大腦自然地產生血清素(Serotonin)同時改善和調節邊緣系統的能力,這一裝置已被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失眠以及慢性疼痛。然而,2014年的一篇Cochrane回顧研究(Cochrane Review)發現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CES能夠治療急性抑鬱症。
香港大學將於今年7月舉辦關於壓力、焦慮和抗逆力(Stress, Anxiety & Resilience)的STAR會議,屆時將會給大家帶來更多最新治療情緒病的建議, 簡單來說:快樂乃健康之泉。
撰文:黃譚智媛醫生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