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於上月19日、22日演出音樂會版《指環》四聯劇之三《齊格菲》(Siegfried)。在演出之前,港樂舉辦了一連串活動:《齊格菲》展覽、綵排、華格納樂器示範、創意繪畫比賽、研討會、導賞之旅等。這些活動無疑能幫助聽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學生對華格納「樂劇」作品的欣賞和理解甚有幫助,對培養年輕音樂興趣也是有效之舉。
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有別於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是對意大利歌劇的結構、內容、 表達方式,以及樂隊均有所改進,聽眾的確需要一些音樂、人文知識和修養。在歐美歌劇院上演華格納樂劇時,常常有講座、示範、研討會,港樂這次做得很好,比演出《萊茵的黃金》(2015)和《女武神》(2016)時做的更全面,尤其是以「創意繪畫比賽」來啟發兒童和青少年的藝術創作。
這是港樂第三次演出《指環》四聯劇,除了擴大了樂團的人數(從原編制的90餘人增至117人),還從各國請來了8位華格納歌唱家/演員飾演齊格菲(紐西蘭男高音Simon O'Neill)、布倫曉特(美國女高音Heidi Melton)、米密(美國男高音David Cangelosi)、阿爾貝里(比利時低男中音Werner van Mechelen)、胡坦/浪人(德國男中音Matthias Goerne)、艾爾達(澳洲女中音Deborah Humble)、法夫納(德國低男中音Falk Struckman)、林中鳥(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女高音Valentina Farcas)。
演員與樂團
這8位演員,除了Struckman聽過之外,其他7位都是第一次欣賞。毫無疑問,Struckman飾演法夫納相當稱職,他的bass-baritone扎實、渾厚, 頗有聽頭。Simon O'Neill的男高音抒情、清秀有餘,音量似乎略欠「華格納」氣勢和勁度,對如此吃重的角色有點力不從心,經常敗給樂團的音量。
Werner van Mechelen飾演的阿爾貝里是另一位頗有氣勢的bass-baritone,音色有實質、有深度,長於詮釋德奧十九、二十世紀藝術歌曲。飾演胡坦的德國歌劇演員Matthias Goerne和飾演布倫曉特的Heidi Melton都有水準的演出。飾演艾爾達的Deborah Humble有着極圓潤、抒情的女中音。8位演員,除Simon O'Neill較弱外,其他都稱職。
港樂的表現令觀眾讚賞,弦樂、木管樂、銅管樂、敲擊樂均有令人滿意的表現。筆者於去年6月和11月先後去柏林(Daniel Barenboim指揮柏林國家歌劇院樂團)、萊比錫(Ulf Schirmer指揮Gewandhausorchester)、墨爾本(Pietari Inkinen指揮Melbourne Ring Orchestra)觀賞了3套不同製作和演出的《指環》。若僅以樂團來講,筆者認為港樂決不遜色於萊比錫和墨爾本的樂團。
結語:場刊裏有些姓名的中譯偏離傳統的翻譯,如「齊格菲」替代「齊格弗爾德」,精簡了譯名,很好。但「布倫曉特」這個中譯把「d」譯成「特」就不太講究了。演出時的字幕,中譯過於隨意。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