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醫院管理局是本港主要的公營醫療提供機構,透過7個醫院聯網(即港島東聯網、港島西聯網、九龍東聯網、九龍中聯網、九龍西聯網、新界東聯網及新界西聯網)提供高補貼、低收費的公營醫療服務。每個聯網均由數間急症及康復/療養醫院配搭組合而成,各間醫院有清晰的定位,透過醫院之間互相配合及支援,聯網可以理順區內的醫院服務,避免服務重疊甚至浪費。
聯網制度的優點是可以統一及精簡管理架構,以加強運作效率,聯網架構亦可因應轄下醫院不同的情況和服務需求,發揮有效的協調作用,靈活調配醫院間的資源以提升效率。一般來說,各聯網均會提供基層及專科醫療服務,例如急症服務、住院服務、普通科及專科門診服務及社區服務等,聯網內各單位各司其職互相「補位」,有助做到資源最大化。
7聯網互相配合
醫管局多年來一直透過醫院聯網制度這個行之有效的框架,持續加強並發展精神科服務。7個醫院聯網會根據個別醫院的定位及長處相互配合,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切合病人需要提供由急症、住院、專科門診、住院、日間服務、康復治療、社區支援及24小時電話熱線等服務,為精神科病人織出一個緊密的支援網。此外,醫管局亦設有精神科統籌委員會為整體精神科服務規劃、發展及聯網協調提供相關意見及支援。
病人按緩急分流
現時醫管局共有19所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分布在7個聯網,並於10間公立醫院內設有共3607張精神科病床。醫管局的精神科專科以綜合和跨專業的模式,由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臨床心理學家、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及職業治療師在內的醫療團隊,根據病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臨床需要,提供一系列適切的治療和跟進,包括住院、專科門診、日間復康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精神科專科門診採取新症分流制度下,檢視新症病人的臨床病歷及主要症狀後,將病人分流為3個類別︰第一優先類別個案(緊急);第二優先類別個案(半緊急);以及例行個案(穩定)。有急切醫療需要的病人(如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會安排為第一優先類別個案(緊急)跟進。根據最新輪候數據,屬緊急類別的新症病人輪候時間約為一星期(個別聯網少於一星期),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則介乎3至6星期。
社會有不少聲音指醫管局的精神科服務不足、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但從數據分析得知,輪候時間較長的主要是穩定個案,該類病人的病情較為穩定、 屬非緊急類別。醫管局明白到病情有可能隨輪候時間而改變,如病人在輪候期間的精神狀況有變,可返回所屬的精神科專科門診再次接受評估,以判斷是否需要提前診期,遇到緊急情況亦可到急症室求診,尋求即時協助。
為精神科病人提供完善的社區照顧是世界的大趨勢,而研究亦發現在病人居住的社區提供合適的支援,對病人及其家人都有莫大的益處。醫管局近年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強對不同類別精神病患者的社區支援服務。
設立社區專案組
醫管局自2010年4月起為嚴重精神病患者推行「個案管理計劃」,主動為居於社區的嚴重精神病患者提供深入、持續及個人化的支援。計劃中的個案經理會與其他服務提供者緊密合作, 特別是與社署設立的綜合社區中心合作,為目標病人提供社區支援。這項計劃,於2014/15年度已擴展至全港18區,使更多病人受惠。另外,醫管局於2015/16年度在個案管理計劃中加入朋輩支援的元素,進一步加強對嚴重精神病患者的社區支援。為對社區內有急切需要的個案作出快速回應的能力,醫管局近年亦在所有7個聯網都設立社區專案組,以加強對居於社區的高風險精神病患者提供深入支援和長期護理。
醫管局設有「精神健康專線」的24小時精神科熱線(電話:2466 7350),熱線由專業的精神科護士接聽,為精神病患者、照顧者、相關持份者及市民大眾就精神健康事宜向來電者提供專業意見及相關支援。
對於精神科病人及其家人來說,多元化的服務就如以縱橫交錯的線所織成的網。醫管局明白到線與線之間的密度愈高、能覆蓋的面就愈多,從中溜走的病人也就愈少。醫管局未來會配合社會的需要繼續加強及發展更貼心的精神科服務,讓這張支援網能覆蓋更廣。
撰文:庾慧玲醫生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