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2月10日

黃譚智媛醫生 自講自治

重大疾病負擔之二:傳染病蔓延危機

11月13日至16日,理大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和理大深圳食品生物污染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在深圳舉辦了「環球食品安全及抗生素耐藥性國際會議」。通過此會議平台,各領域專家得以分享、討論「抗生素促生長劑」(growth promotion)對世界傳染病蔓延的危機。

理大深圳食品生物污染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聲在今次的演講中,分享了在香港和內地,不同細菌病原體對特定「抗生素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的發展,特別是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弧菌(vibrio spp)對cephalosporin和fluoroquinolone的耐藥性。

若將大量抗生素用於促進禽畜生長,抗生素會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隨糞、尿等排泄物排走而殘留於環境中,對土壤環境、表層水體等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通過食物鏈對生態環境產生毒害作用, 並最終以各種途徑滙集於人體。

導致器官病變

如果任由濫用抗生素的情況發展,到2050年, 全球每年估計有1000萬人因抗生素耐藥性死亡,多於因癌症死亡的700萬人數,因為若人畜感染到耐藥性的細菌便很難醫治,嚴重的感染甚至可以致命。抗藥性細菌感染會傳播他人,因而會嚴重地威脅社區及人口健康。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影響健康:

.人體經常攝入含低劑量抗生素殘留物的肉類或蔬菜水果,會導致體內正常菌群的耐藥性變化。

.抗生素會逐漸在體內積聚而導致各種器官發生病變: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免疫抑制、致畸、 致癌、致突變等。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主任Dr. Petre Sousa Hoejskov 在演講中介紹了WHO(世界衞生組織)過往在西太平洋區的工作,主要根據「西太平洋區食品安全策略2011-2015」進行。

新的工作框架將會包括全球性的行動計劃:2017年開始的各國家計劃;全球食物感染網絡(Global Foodborne Infection Network, GFIN);全球抗生素耐藥性監控系統(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ystem, GLASS);以及相應的綜合抗生素耐藥性監控諮詢小組(Advisory Group on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主任、國家獸藥殘留基準實驗室主任沈建忠教授,詳述了抗生素在食用動物中的使用及其風險。作為最大的畜牧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具有戰略意義。在中國,動物感染細菌性疾病是普遍發生的,適當地使用抗生素對動物福利、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在食用動物中廣泛和大量地使用抗生素,導致藥物殘留和抗生素耐藥性。食物中的抗生素殘留,可導致人類過敏和腸道微生物菌群不平衡。許多研究表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細菌已逐漸進化為多藥物耐藥性細菌。隨着NDM-1和MCR-1基因的發現,細菌治療進入了廣泛藥物和泛耐藥性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去規範正確使用抗生素。

促進禽畜生長

因應中國畜牧業界使用抗生素的習慣,除了用來治療疾病外,50%用於禽畜促進生長,所以2016年8月,國家14個部門聯合制訂新的5年規劃,計劃逐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美國從2009年至2014年,在食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增加20%,因此決定從2017年1月起實施食品添加劑指令(Food Additive Directive)。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和應用營養中心主任Dr. Steven M. Musser介紹了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方法的應用,能夠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為公共衞生官員、科研人員和食品工業成員提供快速識別和追溯食源性疾病爆發的問題源頭。

禁濫用抗生素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Jorgen Schlundt教授則講說了歐洲動物使用抗生素的情況。獸醫開出的抗生素,50%至70%用於加速動物生長,只有25%被用來治病。丹麥從1994至1995年開始通過法例嚴格控制獸醫開出的抗生素,結果顯示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減少了40%。歐盟所有國家自2006年開始亦通過法例的形式,去禁止在動物中濫用抗生素的情況。結果荷蘭在2007至2012年間減少56%,丹麥的效果也相似,而豬隻的生產量降低後亦按步回升。

避免傳染病蔓延的危機,除了禁止濫用「抗生素促生長劑」,也可以利用美國WGS方法去快速追溯和管理疾病爆發的源頭,而科學家正探討利用耐藥性的分子機制研發新型標靶抗生素。

撰文:黃譚智媛醫生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