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25日

曹國柱醫生 國手開講

工作壓力可致抑鬱

香港人一向被喻為「小蜜蜂」,經常埋頭苦幹,甚至令工作與生活失去平衡。雖然勤力工作或可換來上司的讚賞及升職加薪,但過度沉重的工作壓力,卻可能誘發出抑鬱症等情緒問題。

抑鬱症是常見的情緒病,成因大致上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內在因素方面,可能與遺傳有關,亦可能受到性格及背景影響;外在因素方面,日常生活、工作、感情及金錢所產生的壓力,都可以是導致抑鬱症的原因,特別是一些工時長的人士,會較易出現情緒問題。

本港人口約10%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問題,醫學界更預料數字會持續上升,首次發病年齡介乎於35至45歲。若情緒低落持續兩星期或以上、失去動力、感到疲倦、失眠、沒有食慾,以至集中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反應遲緩及無記性等,建議及早聯絡醫生接受相關檢查。

臨床經驗所見,本港職場有3類人士較易患上抑鬱症,包括專業人士、從事金融及物業管理,以及工種變化較大的人士。

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及會計師等,除了工作壓力較大,工時亦很長,沒有足夠的時間紓緩壓力;金融行業人士,經常要留意世界各地的股市及經濟情況,睡眠時間既不足又混亂,而物管行業人士當收到投訴時,隨時需要處理,因此很容易有情緒問題;而變化較大的行業如教師,面對經常轉變的教學設計亦會增加壓力。

曾有一名從事物業管理中層的女士,由於她的責任心重,把自己的私人電話號碼交給上司及住客們,因此就像24小時候命般工作,每日只睡約4小時。她患有失眠接近一年、情緒持續低落、脾氣大、不願上班,與家人關係亦轉差,最後去求醫,證實患上抑鬱症。幸而,經過藥物治療及輔導後,該患者學懂分配工作予下屬,以及平衡生活與工作,病情大有改善。

升職加薪相信是每個「打工仔」的目標,但伴隨着的是愈來愈多的工作及愈來愈大的責任,所以不少抑鬱症患者的病情都會變得嚴重。要有效控制病情及改善症狀,患者可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醫生會為患者處方抗抑鬱藥、鎮靜劑及一些輔助藥物如安眠藥;而心理治療方面,患者可接受輔導,紓緩工作上的壓力,學習如何分工及不要什麼事都「攬」上身。同時,學懂有穩定的作息時間,不要經常長時間工作。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