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2日

林艷虹 焦點人物

音樂人于逸堯 用負能量推動自己

每個創作人都需要一張「入場券」。

1997年,原本已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的于逸堯,因為給楊千嬅寫了一首《再見二丁目》,他的名字開始在香港流行樂壇不脛而走。

這首歌的成功,令創作機會接踵而至,亦推動他回港發展事業,在作曲、填詞、編曲、唱片製作、電影及舞台劇配樂多方面發展。近年他執筆寫作,曾出版《半島》、《暢遊異國放心吃喝》及《食以載道》等書籍。今年擔任新鴻基地產新閱會「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評審,分享他與文字的微妙關係,並回顧過去創作旅途的苦與樂。

「從小我就喜歡文字、喜歡閱讀,瘋狂到捱通宵睇書,所以我認為自己會寫字,不是覺得自己寫得特別好,老師也沒有稱讚過,只是好想寫,但周遭的人告訴我:你不是寫作的,不如返去做音樂。」

于逸堯從幼稚園起學習鋼琴,中三第一次作曲。「那時流行改歌詞,我經常改一些不正經的鹹濕歌詞,又開始創作歌曲,由同學來填詞。加上學校有太多音樂活動,於是參與很多音樂比賽,但回想當年是否真正想參賽呢?有些是,有些可能是別人對我的期望才去參加,但絕非父母催迫。」

生於六十年代,于逸堯慶幸自己在一個開明的家庭成長。「爸爸是石油公司員工,媽媽教書,我有一個弟弟。父母從來不會給予什麼目標、準則要我跟隨,也沒有左右我要讀的科目、想做的工作。可是,在父母沒有給我任何規範的情況下,我依然被學校、社會或朋輩的影響,令我覺得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不應做怎樣的人。別人叫你別這樣做,我便不做,其實不是做自己。」

因此,對於寫作,他經常想:「每個人究竟有多認識和了解自己,這是有趣的題目。許多時候我們說創作是表達思想和情感,我不否定這說法,但我覺得這不是創作的目的及追求的結果。要表達的話,為何大費周章而不直接講出來?我覺得任何創作都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其次是尋求自己和世界上其他人、物件、事情或大自然的關係。」

他舉例:「從小到大我都是沒有信心的人,現在也不見得有,可能沒有信心是我做事的推動力。有些人會用正能量,如盡快完成手上的事,以進入下一步為原動力;亦有些人喜愛用負能量,譬如毀壞一些事、不停拍拖不停分手作為走下去的動力,也有人屬於兩者之間,而我是用負能量,靠擔心、憂慮去推動自己做事。這沒有好壞對錯,最重要知道自己想怎樣。」

他的擔心、憂慮從小就有,如大學選科。「當年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我會考及高考成績不俗,不過要報熱門的BBA或自己想讀的中文系,未必有把握。雖然我能玩很多樂器,在那個年代來說是罕見,但我會考沒有考音樂,如果報音樂系,又覺得自己好大機會考不入。所以,當年選科好簡單,眼見多年來地理成績最好,二來報這科目的人較少,知道以我的成績一定會取錄。」

他最後考入中大地理系,副修音樂。「我是個很實際的人,做事需要排序,揀最重要的事出來達成。做人不能完全贏晒或完成所有願望,只可以犧牲、放棄一些東西而獲得其他。身邊有些人不開心、認為自己好失敗,很多時源於貪念。」

大量作品被拒

大學畢業後,他知道自己屬於音樂藝術,於是投身亞視做電視劇配樂,逐步建立人脈網絡。九七前,他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偶然回港做配樂工作,一次應唱片公司朋友邀請,越洋創作《再見二丁目》旋律,由林夕填詞、楊千嬅演唱,成為其事業轉捩點。

「我從來沒有成名,只是有了入行機會。」提到成名作,他坦言:「《再見二丁目》有些音與我原本寫的旋律不同,不過我當時在加拿大,又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可能用 我原來的音,未必那麼多人喜歡這首歌,所以很難執着。」

「何必執着?」是訪問中他常說的話。他指作品不獲採納並不氣餒。「我絕大部分創作都沒有推出,後來也不見了,沒有遺憾,也沒有什麼原因,就是歌不夠好。」

「當然,我是過了自己那關才會拿(歌)出來,但只是我的標準和睇法別人覺得不成也很合理,也有些作品我覺得未夠好,別人認為可以,譬如《手信》,交出來一刻我沒有信心,但反應不俗,大家看法不同,何必執着?」

20多年來,他在香港樂壇創作逾百首歌曲,不少成為經典K歌。他以前在訪問說過,最喜歡自己作曲編曲的《花與愛麗斯》。「從訪問角度我是這樣答,但不是每首歌都是自己編、自己填,有些(歌)與我原意接近,但不等於與我原意不接近的便不喜歡。所以每次問到最喜歡的作品,我覺得沒有答案,我未死,又未寫完。」

給相同年齡層

他常聽人說以前的廣東歌好聽些。他不禁反問:「什麼是好和不好?誰制訂標準?否則就是感覺,這種感覺是我們被外來事物影響的反應,每人不同。懷緬總是好的,以前的歌屬於某些人的回憶和成長過程,現在歌曲剛推出未經時間沖洗,不能比較。正如我的14歲姪女聽時下流行曲,聽得很開心,但我不會有她這種感覺,這是伴隨她成長的記憶。然而,我每年總會找到一些新奇、感人或技巧高超的歌曲,視乎你用什麼心態聽歌,如果要懷舊、要搵18歲青春的感覺去聽,又怎會找到?」

他承認寫不出讓這個年代的人有感覺的歌。「我寫出來的旋律,現在的人會覺得舊,文字也是,所以我是寫給與我相同年齡層的人士。」2007年起他兼職寫作,最初僅於網誌分享食經,後來為報章雜誌撰寫飲食文化專欄。「因緣際會有編輯邀請我寫稿,求之不得,因為我不知道音樂可以做多久。」

今年,他擔任新鴻基地產新閱會與香港三聯書店舉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評審,他指從事創作的人必定擁有主觀思想和感覺。「記得某年有一部長篇作品,加入很多古希臘神話故事為參考,我覺得幾有趣,結果沒有入圍。套用佛教講法,這是因緣和合,沒有入圍不代表沒有價值。我會認真對待比賽每篇作品,但我希望大家(參賽者)毋須太認真,記得的是過程,即使最後未能成書,但當中寫作經驗可能給你其他開花結果的經歷。」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