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1日

文潔華 生命通識

雕塑之詩

颶風之後,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園地開放作雕塑展覽。我也走到室內,出席「香港雕塑的天上人間——生態與培育」研討會。主持莫一新乃香港雕塑學會會長,還有香港公眾藝術重要推手劉鳳霞,以及藝術家陳育強。

出席座談之前先看展覽,園內擺放了11件雕塑作品,種類多元,把雕塑的意涵大大拓展。莊藝勤在校園草地百年大樹的裝置頗為矚目,他在大榕樹的枝間因應結構,架起了幾何形的木枝架,斜放穿梭於樹枝之間作平衡放置,並用一枝座地的木枝承托木架。他試圖把木架填上粉紅顏色,可惜天不造美。我也特別留心鄧明心的《延伸Ⅱ》,這雕塑以如水滴形狀慢慢濯出,而凝固於空間的玻璃纖維塑棒,憑窗門的格仔框架延伸出空間,好像想跟你握手。透明、晶瑩的玻璃枝如詩、如文學式的訴說。正如作者說,作品利用玻璃的延展性表達內外空間的張力,強調透過窗而衍生的渴求和想像。

陳育強首先回顧了本地前輩雕塑家的學習過程,提及張義等接受西方教育的訓練,回港以橫切面的方式帶導香港雕塑藝術。其後朱達誠、李福華等人導入了中國雕塑元素,及至九十年代,裝置與雕塑結合,亦拓闊了對雕塑的定義,包括何兆基、林嵐等人的作品。建築師和設計師如劉小康等亦加入行列,創作「移動的雕塑」。主持莫一新便總結了本地雕塑發展的關鍵詞,包括「無師自通」、「回歸學院」,還有工商業元素的滲入與影響等。

劉鳳霞扼要地以畢爾包Frank Gehry的古根漢藝術館為例,說明雕塑與公共藝術的關係。討論先重溫了東涌藝術徑,為較早期把雕塑帶進社區的嘗試。雕塑從觀賞的對象發展為供人使用甚至完善生活的創作。紀錄所見,雕塑讓人安坐、安躺甚至棲息;藝術走進生活的概念已被體驗,藝術作品的雅俗爭議被平息。作品近年甚至走進政府大樓、進出商場或城市地標的內外,讓市民穿越。雕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愈具認受性;濕地公園亦充滿雕塑意味。

研討很自然地談到空間議題,突顯了在香港推行雕塑的限制。陳育強提到從製作的條件,對嘈音的容忍度,時間的容許度,謀生的困難以及成本效益等,使雕塑工作者所能享受的對藝術的專注,轉向經營管理,這是最大的虧損。他說到雕塑家必須具備的感應性身體,在本地如何受到限囿。試想一個雕塑家不斷在遷移、收拾、裝備、解裝及重新開始的過程,耗損了多少應該投放於創作的精力。說到製作雕塑同時受到香港土地政策的影響,筆者同時關切其他藝術工作者被迫遷離工廈大本營的創作空間。討論提及相應的策略,將來如何在戶外空間進行製作,作「游擊」式的展出,甚至「朝行晚拆」。

莫一新問政府近年對新生代藝術家的支持可以如何對口。劉鳳霞明白到藝術不應因應條件而委屈了作品的基本構思,包括大小、比例與物料;但她也提到新形式的團隊合作,與觀眾的互動,以致規模可具彈性,作傳統巨型雕塑的另類發展。言下之意,藝術應是生態性的,無形的影響比時空的具體框囿,對雕塑創作更具挑戰性。

離開研討會,帶着主持人的一個疑問:雕塑當初為何會使人如此着迷?特別是大型的,在空間延展的雕塑。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