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0月19日

陳劍梅 藝文評論

《一代天嬌》:憶紅線女

高志森導演、麥嘉編劇、蘇春梅及麥嘉主演的粵曲音樂劇《一代天嬌》上演當天,湊巧內地學者朋友正在談論同日在廣州上演的《紅的歸來》。《一代天嬌》以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下稱女姐)之子馬鼎盛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為藍本,於是劇中描述女姐的部分都是兒子對死去母親的追憶。全劇故事從女姐十多歲在戲班當三花旦遇上馬師曾開始。這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真人故事。女姐的厄困與奇逢,結果造就了一個璀璨的人生。

注重描寫堅強執着

由於編劇麥嘉表示希望營造電影感,所以兒子的思憶以歌舞串連,節奏明快。故事動人之處包括一些生活的細節。例如初出道時女姐在舞台演出期間裙下的褲子突然鬆脫了,便想出了「救場」自救解困窘之法。劇中少年女姐還教當時仍未顯露身份的馬師曾「救場」,十分有趣。

文革時期,兒子下鄉探母的一幕,戲劇呈現女姐如何樂觀地面對厄運,沒有埋怨,每天偽裝餵雞,藉此練藝和吊桑子。這個橋段的內容來自另一個內地傳媒的專訪,採訪者為馬鼎盛,受訪者女姐親自憶述自己勝過苦難的過程。雖然訪問中女姐風趣幽默,回想從前,雲淡風輕,却難掩強人本色。此劇可惜之處在於太注重描繪女姐堅強執着的一面,於是沒有太大空間描繪人物的柔弱處。這樣的人物性格,依然強,可是不能更強。

麥嘉自編自演,飾馬師曾一角,即紅線女之夫。其戲份不重,因為此劇沒有談及夫婦離異之事,兩人合演,一起上場的次數亦不多。然而,他的戲,卻非常深刻,劇中雖然麥嘉沒有演大戲,卻在戲中的生活,呈現出一種「大老倌」壓場的氣勢,把馬師曾作為老倌和劇作家的權威和尊嚴都演活了。

高徒演唱師父名曲

有一場馬師曾時任廣東粵劇學院院長,正在勉勵7歲的兒子不要學戲。外剛內柔的父親,隔着電話機,循循善誘,過程冷靜理性,却十分感人。父親愛子情急,便請身旁與他正在下棋的朋友,故意大讚其才學了得,便改變了兒子的目標。兒子從此不學其父求演戲,乃學其父求學問。

蘇春梅為女姐的高徒,習「紅腔」多年,此劇給她很好發揮的機會。例如她按劇情所需,獻唱其師的名曲十多首,包括粵曲及新時代的創作。此劇在選曲和演繹方面,較為側重女姐回國後發展出来的風格。其唱腔的演化(從女腔到紅腔),如能在劇中呈現,更是藝術和歷史的交融。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分析「紅腔」之優勢, 不獨決定於嗓音的「甜、脆、圓、潤、嬌、媚」,更因女姐「廣徵博採、集諸家之長」,所以在歌唱方面收納了民族樂及西洋歌劇的元素。筆者認為欣賞紅腔不能只重其高音的共鳴和穿透力而忽略其低迴溫婉之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