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世界衞生組織(WHO)舉辦的與「過度使用互聯網和電子設備」相關的行為疾患會議自2014年起,至今已舉辦3屆。2014年的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主題為「過度使用互聯網、智能手機和類似的電子設備」對「公共健康的影響」。2015年在韓國首爾舉行的會議則將議題集中在「臨床描述、診斷指南和優先事項的國際研究」。
今年的會議則於9月在香港舉行,會議主題是「政策和方案的應對」。
會議涵蓋好幾個方面的內容,包括1)政策和方案的制定與在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實施,目標是預防和減少所引致的公共衞生問題;2)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目的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相關的疾患;3)討論《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一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1th Revision, ICD-11)(草案)中與此問題相關的疾患的分類草案、臨床描述和診斷指南。
今年在香港舉行的會議以政策及應對方案為主題,會議過後,得出以下總結:1)了解相關的疾患和健康問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應用於預防和治療方法上有明顯的多樣性;2)應加強訊息共享和跨文化合作;3)需提高教育工作者、臨床醫護人員和普通大眾對這問題的教育、訓練和意識;4)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包括預防方案,治療措施及對心理發展的影響;5)發展一套國際標準的風險評估工具;6)從而增強認識,以及治療這些遊戲引起的疾患和其他成癮行為;7)澄清其他問題對公共健康的影響。
身心影響
現今世代使用電子設備與互聯網無可避免,但過度使用必會帶來壞處,無論是生理健康方面還是心理社交及精神健康都有所影響。生理層面方面,可能會帶來體能水平下降及肥胖,視力下降及眼部問題亦不能避免。同時亦可能有肌肉骨骼疼痛、退化等問題,以及聽覺受損。除了這些直接影響外,由於沉迷分心而導致損傷和意外、因產品表面的細菌而導致的皮膚感染、射頻電磁場(如無線網絡等)所引致的健康問題都有可能出現。
而心理社交及精神層面方面,可能會出現網絡或遊戲成癮及網絡欺凌,同時亦會影響認知發展、學習及工作,阻礙社交發展,形成家庭問題。因過度沉迷可能導致睡眠不足及整體生活質素下降,或導致出現網上與性有關的高危行為,甚至出現暴力行為。同時,網絡安全、數碼足跡及和法律相關的問題也不容家長忽視。
本港情況
使用互聯網不僅逐漸與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分不開,對10至14歲的兒童亦是如此,在2012年的調查中,該組對象兒童有2.2%每星期花超過50小時使用電腦,而15至24歲組別的比率則升至13.7%。
衞生署2014年一項調查顯示,學前兒童開始面對屏幕的年齡中位數小至8個月大,以電視最為普及(78%),其次是數碼影像光碟(44%)、平板電腦(38%)和電腦(34%),每日所花時間平均為27至44分鐘。
衞生署在2013年成立了「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諮詢小組在其報告中針對不同人群,分別給出了健康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屏幕產品的一般原則。
給父母及教師的一般原則:「安全行動(SAFE ACTS)」——以身作則,實踐原則(Show);先知先覺,提高警覺(Aware);正面促進,健康邁進(Facilitate);賦予權利,自我管理(Empower);同訂規則,清晰界限(Agree);保持溝通,開放互動(Communicate);互相尊重,表示信任(Trust);尋求協助,適當支援(Seek)。
除了建議成人外,給兒童和青少年的一般原則是「我敢我做(DARES)」——均衡發展,潛能盡現(Development);先知先覺,提高警覺(Awareness);尊重了解,信任關懷(Respect);有商有量,分享心得(Effective Communication);主動求助,尋找支援(Seeking Help)。
除了這些一般原則,還有一些平時就能做到的小建議,例如:1)多參與體能及戶外活動;2)參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接觸,鼓勵團體或親子活動;3)限制屏幕的使用時間及有智慧的選擇屏幕活動;4)使用屏幕20至30分鐘後,應小休20至30秒,多做眨眼及肌肉鬆弛運動;5)房間燈光及桌椅高低採用適當的設置;6)保護聽覺,耳機音量要調至剛好聽得到而感覺舒服的最低水平,並採用「60-60規則」,即把流動產品耳機的音量調至不多於最強輸出音量的60%,每天合共收聽不多於60分鐘;7)預防意外,注意衞生;8)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舒適的睡眠環境;9)注意網絡安全,學會保護私隱;10)遵守網絡及社交網站的良好行為;11)限制子女接觸不當的資訊。
隨着新技術和產品的出現和發展,接觸到這些產品的兒童年齡也在進一步降低,它好似一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存在着一定的風險,如果能夠方法得當的去使用,那麼對下一代來講,則會使他們獲益匪淺。
撰文:黃譚智媛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