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27日

夏威醫生 體檢百科

年過50要檢驗大腸

衞生署明日將推出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涵蓋所有於1946至1955年出生(即61至70歲人士),首階段參加的年齡組別為68至70歲人士,報名參加後便可接受資助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愈高。不過由於大腸癌主要由大腸瘜肉演變而來,因此香港癌症基金亦建議市民50歲後及早檢驗大腸,減低由瘜肉演變為癌症風險。

大腸癌一般在病情較遲才發現。2013年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的數字為例,一半病人病發時,病情已到了第三期及第四期。未被分期和第一期的只佔不足三分一,愈遲發現,存活機會愈低,以第四期為例,5年存活率只有0至15%。值得注意的是,40歲至50歲人士中,每10萬人中有25至30人患病,這批人正值壯年, 一旦患病,對家庭或工作的影響甚大。

絕大部分大腸癌由瘜肉演變而來,一般需時5至10年。不過瘜肉甚至大腸癌初期也沒有病徵,直至出現如大便習慣改變、腹部有硬塊甚至大便出血,病情可能已較後期。

要及早找出大腸瘜肉,大腸癌篩查是一個很主要的方法。目前檢驗大腸癌的標準是大腸鏡檢查,能及早檢驗大腸瘜肉並即時割除,再作進一步化驗屬良性抑或腫瘤。不過大腸鏡檢測有0.05%穿破風險,若在檢查過程需要切除瘜肉,會增加10倍穿破風險。

大便隱性血測試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是兩種最常見的篩查方法,不但檢查方法簡單,成本和風險低,安全性相對較高。香港癌症基金也參考歐美國家的做法,建議50歲或以上,無出現病徵的人士,每年做大便隱血檢查、或每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等。

以大便隱血測試為例,由於大腸腫瘤會出現潰瘍或滲血,並混合大便,但在病情初期,肉眼未必能在大便中分辨血,需要儀器化驗。受檢者在留糞便前幾天要避免進食如豬紅、菠菜等食物及某些藥物,以免影響測試的準確性。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