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26日

陳諾醫生 健康專題

糖尿病與血管病變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過「慢性」二字卻令不少患者誤以為糖尿病危險性極低,毋須即時採取行動,甚至不用理會。其實,糖尿病的牽連甚廣,可引起血管病變,演變成心臟病發、中風甚至死亡,後果可大可小。有研究更指出,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忽視其血糖水平,有機會縮短壽命10至15年。

糖尿病會引起「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問題。讓我們先從最危險的「大血管病變」如心臟病、中風等說起。

近年來,不同的國際醫學組織相繼提出警告,指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發風險與冠心病患者無異,原因在於高水平的血糖會釋放一些不良化學物質,繼而持續破壞血管內壁並產生病變,例如血管硬化。所謂血管硬化,意即血管失去原有的彈性。

血管彈性是維持血液循環的重要元素,一旦血管長期失去彈性,患者便容易出現高血壓,令血管的阻力增加,加重心臟的負擔,有機會引致心臟衰竭,同時亦會引發心臟病、中風等嚴重疾病。

中風風險

此外,血糖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又會增加血液的黏性,吸引血液中的膽固醇積聚, 形成粥樣斑塊。當粥樣斑塊過度積聚,又會造成血管栓塞,血液難以流通,以致影響腦部、心臟及身體其他器官的正常血液供應,增加中風風險。

至於「小血管病變」,則是指其他相對細小的血管出現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蛋白尿、腎衰竭等。糖尿病會破壞視網膜的血管,引致視網膜缺氧,後期更會造成視網膜血管增生。由於新增的血管結構十分脆弱,因此容易破裂出血,當中又以玻璃體出血的問題最常見,會使視力模糊,亦可能因視網膜纖維化而導致視網膜脫落。

腎病亦是另一個常見的糖尿病併發問題,約有一半的腎衰竭患者與糖尿病有關。事實上,腎臟專門負責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及代謝廢物,而高血糖會破壞腎小球細胞,影響腎臟功能,一旦腎功能受損,便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運作。再者,腎臟功能一旦受損就難以回復,患者通常都需要準備接受「洗腎」治療。

何謂「周邊血管病變」呢?它是指冠狀動脈以外血管所發生的病變,包括頸動脈血管狹窄、上肢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狹窄等,當中又以下肢動脈血管狹窄的病發率最高。舉例來說,腿部血管一旦被堵塞,不能獲得富氧血液供應,初期引起腿部疼痛,嚴重者有可能令腿部組織壞死。患者除了會發現傷口難以癒合外,也會發覺腳部較冰冷,敏感度亦會變差。不少患者即使受傷了,也未必有疼痛感覺。

而頸動脈血管狹窄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據統計,高達八成的中風為缺血性中風,其中約有三成與頸動脈狹窄有關,絕對不容忽視。雖說糖尿病可引起不同的併發症,但是並非必然,重點在於患者如何及早了解自己的風險,並加以控制。近年,醫學界趨向透過積極的態度對抗糖尿病,希望進一步延遲併發症的出現,令糖尿病患者能保持理想的生活質素。

事實上,現時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選擇較過往多,不同的藥物都有其針對性及副作用,醫生會因應病人的情況同時處方不同的藥物。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藥物可分為注射式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兩大類,而口服降糖藥物中又可分為6大類型,包括雙胍類(Biguanides)、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二肽基肽IV抑制劑(DDP4抑制劑)、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格列酮類 (Thiazolidinedione)及「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 抑制劑)。

控制血糖

一般來說,傳統口服降糖藥如雙胍類藥物,仍是現時醫學界最常用的第一線藥物,但如果用藥數月後,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有明顯改善,醫生有機會同時處方其他降糖藥物,希望透過不同藥物的特性產生協同作用,以最少但有效的藥份提升治療成效之餘,又能避免副作用對患者的影響。

現時,較常用的為新一代口服降糖藥物,當中又以DPP4抑制劑為主,因它較少引致傳統藥物常見的副作用低血糖,而且服用方法簡單,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另一類較新的口服降糖藥物為SGLT2抑制劑,可讓糖分直接隨尿液排出體外達至控糖效果,幫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外,更可達到減重功效。

不過,在控制血糖水平以外,患者亦有機會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以減低心血管病變或中風風險。舉列來說,醫生可處方抗血小板藥物如「西洛他唑」(Cilostazol)以紓緩周邊血管病變或頸動脈狹窄情況。

研究顯示,西洛他唑能夠抑制血小板積聚,也可幫助擴張血管,改善血流,從而預防血栓形成,其安全性亦較高,較少引起內出血風險。至於曾經出現中風的糖尿病患者,更應同時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士匹靈及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以同時預防血栓,成效較單用阿士匹靈提升兩倍。在此特別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應與醫生商討定時接受血管造影鏡檢查或磁力共振等,及早了解血管的健康情況,積極預防併發症。

撰文:陳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