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DBC數碼電台執笠,百幾位員工失業, 香港又失了一個言論平台。
過去一年,香港好幾間紙媒執笠,大部分是商業決定,不是經營困難就是無利可圖,但是DBC數碼電台執笠,卻是政府的政策問題,跟商業決定未拉得上關係。因為特區政府大鑼大鼓推出了數碼廣播之後,根本沒落實去為它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營商環境,結果營運商陸續交回牌照,損手離場。
蘇錦樑說惋惜,又話將檢討廣播政策, 但就推卸責任,把電台執笠形容是「商業決定」。但正如DBC行政總裁羅燦說,現時汽車接收數碼聲音廣播根本不普及,現時聽收音機的大多數是司機,但政府發出數碼電台牌照後4年多,仍未見加快研究步伐,要全部車輛安裝數碼收音機;直至去年9月,運輸署才肯安排開綠燈,那是數碼廣播未見普及的原因之一。
燦哥說,就算有新措施規定新車須同時接收FM廣播及數碼廣播,仍需約12年時間才可與FM對手「打平」,直指不公平、 「無可能做到」。在一個一定蝕的經營環境下,營運商陸續交回牌照,損手離場, 只是「商業決定」?
蘇錦樑說政府支持數碼廣播,但到底做了些什麼?4個數碼牌照,已經有兩個營運商交回了,即使DBC已經出盡法寶,包括過去幾個月跟樂視合作,把電台的節目製成片段播放,但政策失誤令投資者難持之以恒地營運。如果你說不是政策問題,那是什麼?
梁特最近接受訪問時,不時強調,即使他不連任,他的政策都應該持續下去。但為什麼他又不搞好這個數碼廣播?雖然這個是前朝政府遺留下來的問題,但推動數碼廣播無非是要進一步優化整個廣播系統,但就只講不做,如果土壤不成,這個根本不可能順暢運作。
未夠5年,已經有一個電視台、兩個電台、不知幾多報紙雜誌社相繼倒閉,筆鋒犀利的評論員一個一個離開,這個骨牌效應前所未有的大,這個不但是營商環境的問題,而是香港新聞自由的大大萎縮,市民選擇亦都買少見少,就是網上新媒體,亦沒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有網民批評特區政府:減少市場競爭,減少浪費人力資源,減少選擇,實在是有着長遠目光,唔寫入政綱點得?
香港傳媒步入寒冬,香港的新聞自由一樣步入冰河期,香港的新聞自由會不會一去不返?我不樂觀。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