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海洋生物學家形容珊瑚礁為「海底熱帶雨林」,因為雨林主要處於熱帶地區, 而珊瑚礁大多聚集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和暖淺水區中。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動植物都是生長於熱帶雨林,而珊瑚礁區也是海洋環境中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我在大學時期主修環境生命科學,畢業專題研究報告也是以珊瑚為題,在海洋公園水族部負責技術支援工作已達6年,與海洋生物相處的熱情有增無減,現在更參與珊瑚保育工作,可謂跟珊瑚結下了不解之緣。
珊瑚是由成千上萬的珊瑚蟲組成的動物群體。珊瑚從外觀形態上可分為軟珊瑚和石珊瑚。軟珊瑚有着細小骨針連接及支撐軟組織;石珊瑚在結構上跟軟珊瑚相似,分別在於擁有堅硬的骨骼。
有些珊瑚會跟蟲黃藻發展共生關係, 這些藻類不僅為珊瑚添上色彩繽紛的衣裳,更透過光合作用為自己提供氧氣和養分。某些品種的珊瑚更長有手,以捕捉浮游生物和小魚兒。
珊瑚與海葵
當我在「海洋奇觀」的珊瑚展區向遊人介紹時,不時會被問到如何辨別珊瑚和海葵。珊瑚因有碳酸鈣組織的積聚,形態結構較立體多樣,而海葵則是呈扁平圓形,且觸手亦較肥厚;珊瑚由珊瑚蟲個體相連而成,反觀海葵卻多是獨立一株地生活,所以只要細心觀看便能分別出來。
照顧珊瑚是一門非常講究的學問, 因為珊瑚生病並不易被察覺,牠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十分高。我們每日均會細心觀察牠們有否出現異常變化,例如顏色有沒有顯著的不同、其周遭海藻及小生物數量有否暴增或減少等,有時候更需要潛入水缸清潔和檢查位處比較隱蔽的珊瑚。
珊瑚蟲大多是雌雄同體,也有兩性分開的,但肉眼難辨其性別。在館內我們通常會以分割方式為石珊瑚進行無性繁殖,珊瑚蟲本身亦會以分裂的方式去增加其數量。我曾經親眼目睹如噴雪般的珊瑚產卵情景,一顆一顆淺粉紅色的卵子從下而上在水中漂浮着,非常有趣。
海洋庇護所
不同品種的珊瑚礁須在特定的合適水質、水流及光照環境中生長,一旦環境有所轉變,如受到污染和溫度變化,都可使其失去體內的共生藻、色彩及營養,引致珊瑚白化。珊瑚礁區域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環境,不但為各種生物提供藏身產卵的居所,亦調節海水二氧化碳濃度,科學家更可透過追蹤珊瑚的骨骼生長密度和金屬含量,窺探海洋生態的情況。珊瑚礁為約三成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珊瑚的消失,意味着大量海洋生物的生命均會受到威脅。
香港水域可找到逾80個品種的石珊瑚,較加勒比海所記錄的品種還要多,主要生長於東北面及東面水域,如東平洲、 海下灣、甕缸灣、牛尾海等地方。不過,無論在香港或世界其他地方,珊瑚均受到不同的人為威脅,如大量垃圾引致環境惡化等。
香港海洋公園為支持「拯救瀕危物種計劃」SAFE(Saving Animals From Extinction),特別選定了10種亞洲區內的瀕危物種,制訂繁殖計劃,避免這些瀕危物種遭受絕種的威脅。在香港水域可找到的「鹿角珊瑚科珊瑚」是屬於石珊瑚中品種最多樣的類別,亦是計劃涵蓋的五種瀕危物種之一。
公園除了支援研究「鹿角珊瑚科珊瑚」的人工繁殖計劃,也積極在園內以至社區推廣有關保育知識。為了保護我們的海洋,讓漂亮的珊瑚健康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出一分力,例如在夏天出海遊船河時,避免使用會污染水質的洗髮乳和化學防曬,共同為維持生態平衡作出貢獻。
撰文:孔美美_海洋公園水族部監督
相片:由作者提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