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在2014年,估計在美國有二百萬位全職父親。玩具公司樂高深諳經營之道,今年初乘勢推出新的迷你人形玩具,包括身穿行政服飾的在職媽媽及負責照顧子女的全職爸爸,以反映當下正在轉變的性別角色。其實,「女主外、男主內」的現象在世界各地也有逐漸上升的趁勢,有不少丈夫對男女的性別角色有更多元及平等的看法,視照顧孩子及料理家務為生活重心,而非要揹起家庭經濟支柱的責任。
全職父親在外國比較普遍,香港男士對這種家庭崗位互換又有何看法?父親節前夕,某機構公布了一項調查,發現230位受訪本地男士之中,超過九成支持已婚女性外出工作,近六成支持女性以工作為重,但過半數的受訪者並不認同「女主外」,認為承擔家務會使男性備受社會壓力,怕被標籤為「怕老婆」。似乎,社會對全職爸爸這個新角色,尚未完全接受。
全職父親面對的外來壓力可不少。一般來說,親友(尤其老一輩)都不能理解「男主內」的安排,有的以為他們不願工作,有的又怕他們被人閒話;除了親友,還得應付外界的好奇目光,「你返夜班?」、「怎麼你長期也不用上班?」,面對他人的質疑,難堪自是難免,而另一半百分百的支持,加上孩子健康乖巧地成長,是全職父親堅持的動力。
堅持是值得的。研究顯示,相對於母親而言,父親對孩子的發展或可能更具影響力。根據W. Bradford Wilcox在Gender and Parenthood: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tific Perspectives(2013)一書中指出,父愛在個人發展中至為重要,父親作為主要照顧者,可有助子女日後有更好的自我觀感、快樂及生活滿意度。此外,父親對子女不會過度保護,透過鼓勵孩子參與有風險的活動,會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Wilcox亦認為,愈願意聆聽的父親,愈能有效地與子女建立密切關係,定立適合的規矩,並給予適當的自由度。
不論你是否同意Wilcox的觀點,有一點可以肯定,家庭崗位可以互換,別被「男主外、女主內」的框框限制。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隔周三刊登
訂戶登入